中法能源合作取得新突破
國內首個中外合資海上風電項目
國華投資江蘇東臺海上風電項目
全部建成投產
11月20日12時56分,隨著國家能源集團國華投資江蘇東臺五期海上風電項目9號風機葉輪緩緩迎風轉動,國內首個中外合資海上風電項目——國家能源集團國華投資江蘇東臺海上風電項目成功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開創了國內中外合資海上風電建設的先河,標志著國家能源集團在踐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歐能源合作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該項目總裝機容量50萬千瓦,總投資約人民幣80億元,是在中法兩國元首見證下風電,,由國家能源集團與法國電力集團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建設運營的我國首個中外合資海上風電項目。其中,國華投資持股62.5%,法電新能源公司和EDF(中國)投資公司共同持股37.5%。外商直接投資超過1.6億美元,是法電集團在我國非核電市場投資最高的項目。同時,該項目還是國家能源集團今年首個全容量并網的海上風電項目。
該項目由東臺四期、東臺五期組成,分別位于江蘇省北條子泥海域和竹根沙海域。其中,東臺四期裝機30萬千瓦二手吊車,已于2019年12月建成投產;東臺五期裝機20萬千瓦,安裝50臺風電機組,于2020年3月開工建設,2021年6月30日最后一臺風機吊裝完成。
此次并網的東臺五期項目離岸距離約37公里,所在海域具有典型的輻射沙洲地形特征,海床泥面標高較高,水深極淺,數臺風機機位地處高灘位,是國內少有的具有離岸型潮間帶特點的海上風電場風電,,也是現階段國內綜合施工難度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之一。
該項目建設過程中,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海上風電施工船機設備異常緊張,加之臺風頻發、海纜長、工序交叉多,項目建設困難重重。項目建設團隊堅持“高質量、高速度、低成本”的工程建設目標,優化施工圖紙設計、細化施工方案、強化施工現場組織、施工裝備創新改造,逐一破解各項難題,安全高效地推進陸上集控中心建設、220千伏海纜敷設、海上升壓站吊裝與帶電運行、風機基礎沉樁及吊裝等工作,最終圓滿完成各項建設任務,比計劃時間提前3個月。
該項目在設計、裝備、建造中堅持向自主創新國產化發展,多項創新型技術的應用,推動了風電機組、海上升壓站、海纜等多領域的技術進步,科學降低了工程投資造價,為我國海上風電向深遠海發展、走向平價時代做出了積極探索。項目在科技創新領域實現了“一個全球首創和五個國內首創”。“全球首創”:在全球首次采用單樁基礎風電機組整體安裝,填補了世界海上風電整體吊裝技術領域的空白,為深海領域風電項目建設降本提效積累了經驗;“五個國內首創”:國內首創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安裝施工成套技術;國內首創海上風電全景監控與維護系統;國內首創海床頻變區大直徑單樁基礎技術;國內首創海上升壓站模塊化集成化建造技術;國內首創海床劇烈變動環境下220千伏海纜分段施工和現場接續技術等。
該項目全部投入運營后,預計年發電量13.9億千瓦時,可滿足200萬居民的年用電需求吊車,相當于節省標煤44.1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93.75萬噸、二氧化硫1704噸。項目順利并網發電,為國家能源集團完成2021年新能源“兩個1500萬+”目標任務、更好地推進“雙碳”目標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