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投】
5月15日下午16時,江蘇公司濱海北H2#400MW海上風電項目海上升壓站一次成功吊裝就位,成為我國海上風電發展歷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
濱海北H2海上風電項目是目前在建的亞洲最大近海海上風電場,在80平方公里的海域安裝100臺4MW海上風電機組。作為該風電場心臟的海上升壓站,是我國第一座完全采用采用歐洲第四代設計理念進行設計的亞洲最大容量的海上升壓站,它安裝了2臺目前容量最大的低壓雙分裂220kV主變壓器,首次采用了全外回廊結構、中央空調及通風系統等創新設計,上部模塊長44.6米、寬35.2米、高25米,重3196噸,導管架重1100噸。
海上風電場建設最大的難點在于海上升壓站的建造、整體海運與吊裝。江蘇公司通過統籌部署、多方協調、精心組織、全力攻堅,克服了建造安裝時間緊、整體海運和吊裝難度大等諸多困難,僅用126天就完成了海上升壓站的建造安裝,并一次吊裝就位,創造了海上升壓站建造速度之最,為5月底完成海上升壓站受電和首批機組并網發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華電科工】
亞洲最大容量海上升壓站成功完成吊裝
5月15日下午16:00時,伴隨著隆隆禮炮聲,海上巨無霸----華電重工承建的國家電投濱海北H2#400MW海上升壓站成功吊裝就位,并以其雄偉的英姿巍然屹立在美麗的黃海之濱。
海上升壓站的建造及施工是濱海北H2項目建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華電重工“六合一”總承包建設任務中的重中之重,該升壓站容量亞洲最大,上部組塊重量達3200噸,其基礎施工及海上吊裝難度巨大。該升壓站的設計借鑒吸收了歐洲第四代海上升壓站技術,技術創新點多,建造及施工難度大,國內并無成熟經驗可以借鑒。H2項目升壓站海上施工包括水下打樁、水下樁內清泥、導管架安裝及調平、連接段水下灌漿及養護、上部組塊海上吊裝等五大關鍵施工項目,每一項都極具風險和挑戰。其中,水下打樁及水下灌漿作業難度最大,沉樁完成后樁頭處于水面之下,一方面,水下能見度差,漲落潮流速變化大,施工條件惡劣;另一方面,設計技術要求極高,水下四根鋼樁沉樁后相對位置尺寸允許偏差值只有5cm,尺寸超差將導致與之連接的導管架無法順利安裝就位,施工風險及難度巨大。
面對如此艱巨任務,華電重工H2項目部迎難而上、積極應對,通過反復研究論證施工方案,組織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對升壓站海上施工方案進行評審,同時聘請在升壓站施工方面經驗豐富的歐洲專業公司提供全過程技術咨詢服務,結合國內海上現有船機等施工機具的實際情況,研究制定了一套操作性強、安全可靠、經濟可行的施工方案,最終高效、高質量地完成了海上升壓站的全部施工任務。
升壓站的吊裝成功,標志著華電重工總承包建設的該項目又一重大工程節點的勝利完成,為該項目首批風機如期并網發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華電重工濱海北H2海上風電項目首根單樁基礎沉樁順利完成
近日,隨著沉樁所用的MENCK MHU-1900S大型進口液壓打樁錘最后一錘定音,華電重工承建的國家電投濱海北H2#400MW海上風電場“六合一”建設項目首根單樁基礎沉樁工作順利完成二手吊車,標志著該項目海上主體工程施工工作全面展開。
濱海北H2#400MW海上風電項目是目前亞洲在建的最大近海海上風電場國電投海上風電,風場共安裝100臺4MW海上風電機組,100臺風機基礎全部采用大直徑無過渡段法蘭單樁設計,在樁基制造精度及海上沉樁垂直度方面要求非常高,單樁沉樁垂直度要求控制在3‰以內。該項目首根單樁樁長68m,樁重706噸,作為本項目總承包方,華電重工H2項目部克服了海上天氣多變、風大浪高、有效作業時間短等困難,搶抓作業窗口期,科學組織、精心施工,在船舶就位后于深夜迅速豎樁起錘,經過近4個小時的連續作業,至5月12日凌晨順利完成了首根單樁基礎的沉樁工作,單樁垂直度1.64‰,符合設計要求。
首根基礎沉樁的順利完成,為濱海北H2項目海上施工的全面展開奠定了基礎,項目部正在按照2017年年底前實現全部100臺風機并網發電的大目標而努力推進各項工作。
【三峽新能源】
楊絮“勒索”電量!看三峽海上青年大作戰
五月以來,氣溫快速回升,楊絮集中爆發,席卷整個響水。大量楊絮隨風飄到海上,堵塞風電機組冷卻系統進風口,導致機組被迫降低功率甚至停機,對發電量造成損失。
圖一 機組各部位“受災”情況
“楊絮危機”爆發后,三峽新能源江蘇響水海上風電場迅速反應,組織部門黨員、團員組成“青年突擊隊”,向頑固的楊絮宣戰。大家夜以繼日對楊絮進行“狙擊”,逐臺清理冷卻系統進風口過濾網上堆積的楊絮,用一天時間便完成37臺機組的清理,初步控制“災情”,使機組迅速恢復正常運行。
圖二、圖三 清理堵塞風機的楊絮
同時,“青年突擊隊”展開冷卻系統技改專題討論,探討徹底隔絕楊絮入侵的方案。由于“楊絮危機”在海上風電場首次爆發,暫無可借鑒方法。突擊隊員集思廣益,針對機組變流器、箱變和齒輪箱冷卻系統設計特點,最終在6種改造方案中選用了一套費用低、加工快、安裝容易、見效快的實施方案,即在冷卻系統進風口加“防絮墻”。方案一經確立,突擊隊員便聯系加工廠連夜趕制“防絮墻”,同時開始交通船舶、人員分組、工器具和后勤保障等相關準備工作。
圖四 “防絮墻”安裝
為避免大量清理下來的楊絮污染海洋環境,“青年突擊隊”將所有清理的楊絮收集并帶回陸地處理。
圖五 收集楊絮帶回陸地
截至15日下午,在兩天連續作戰后吊車,37臺風機已全部技改完成,運維人員人均登塔9次,全場未發生高溫停機機組。
圖六 運維人員的午餐
在此次“楊絮危機”中,整個運維團隊上下齊心、合理調度,成功解除了楊絮對整個風電場的威脅;響水海上“青年突擊隊”勇于擔當、連續作戰,一舉攻克了本次海上風電運維難題,戰勝了自然環境對設備的侵襲,用真知鉆研出可行方案,用實做創造出新的“響水速度”。
圖七 “青年突擊隊”重溫入黨誓詞
【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
決戰大連 開啟進軍“雙二十”海域征程
三峽新能源大連市莊河Ⅲ海上風電項目是我國嚴寒海域首個海上風電項目,也是全國首個“雙二十”海上風電工程。我院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面對惡劣的海冰狀況和復雜的地質條件所帶來的挑戰,枕戈待旦,攻堅克難,本項目在集團乃至全國均具有積極的示范效應和戰略引領作用。
3月30日,本項目鳴笛開工,三峽集團董事長盧純親臨剪彩。上海院石小強董事長率團參加,上海院人士氣高漲,設計及參建熱情迸發。
4月初以來,上海院大連分公司總經理胡志堅啟動了前方項目落實、后方設計技術支撐的聯動計劃,連續多日的“空中飛人”節奏,多次往返上海、大連和北京之間的運籌及協調,終于在4月14日完成繁雜而艱巨的既定任務的落實,披星戴月返回上海。在新能源設計研究院王先華院長統一協調和指導下,胡總所領導的項目設計團隊全力配合及共同努力下,項目啟動首戰告捷。
4月15日,上海院地勘團隊進駐工程現場,為了應對前所未有的復雜地質條件,公司副總工程師劉計山主動擔當,帶領多名地質工程師迎難而上,做好了長期吃住于海上鉆探船的準備。為了鼓舞勘察團隊士氣國電投海上風電,劉總以《決戰大連》為題,現場即興賦詩一首:萬米鉆海登船臺,千畝波瀾淘成才,百塔林立唱天歌,一路清風綠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