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個人講究綜合能力,企業追求綜合實力,國家講求綜合國力,“綜合”一下肯定會變大,但是否會發生化學反應進而變強則要打個問號。
發電企業不再滿足于簡單進行電力生產,而是向產業上下游逐漸延伸,無論是一次能源供應還是二次能源供應,都在以“電”為核心構建綜合能源集團。
一
先來看看華能,“建設實力雄厚、管理一流、服務國家、走向世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p>
華能似乎眼光更高遠,超出了“能源”的小目標,直接定位為大企業集團,作為曾經的五大發電集團之首,自然有更高的定位。
接著看看大唐,大唐提出了“建設‘資產優良、結構合理、布局科學、實力雄厚’的國際一流能源集團”的“國際一流”發展愿景,之所以讀著拗口,就是因為反復強調著“國際一流”。
華電的企業愿景是,“打造價值華電、綠色華電、創新華電、陽光華電、法治華電、幸福華電,建成現代化、市場化、國際化的世界一流能源集團”,千言萬語匯成“世界一流能源集團”八個字。
國家電投的企業愿景相對來說則比較簡約,“建設核心競爭力突出的創新型國際化綜合能源集團和現代國有企業”,有了“國際綜合能源集團”幾個字后,顯得簡約而不簡單。
原國電集團顯得比較謙虛,提出的戰略目標是“建設一流綜合性電力集團”,既沒有“世界”、“國際”更沒有“能源”。
俗話說謙虛使人進步,目標最小的國電經過與神華合并重組反而率先實現了綜合能源之夢,隨即提出了“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能源集團”的總體戰略目標。
二
各家有各家的目標,各家也有各家的做法,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是否能夠最終殊途同歸。
電是基礎,優化電源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與清潔能源是各家的共同做法。
華能率先發展IGCC發電技術引領潮流,雖有挫折華電和國電合并,但是開拓作用巨大。
原國電依托龍源電力輕輕松松坐上了全球風電第一的寶座。
華電則領跑分布式能源,滾動開發金沙江上游與中游,水電前景也極其樂觀。
國家電投也不甘示弱,將全球最大光伏發電企業的榮譽收入囊中。
這些都是小意思,五大發電心心念念的卻是核電。
國家電投擁有核電牌照自不必說,華能通過控股石島灣高溫氣冷堆項目已經成為事實上的核電廠業主,剩下的大唐、華電、原國電都有與中核、中廣核、國電投的核電合資項目。
火電為主的電力結構短期不會改變,五大發電紛紛向上游煤炭領域擴張。
華能有伊敏河、華亭等大礦,在內蒙、山西還有不少中等煤礦;原國電有平莊煤業二手吊車,國電投有霍林河基地,稍顯落后的華電奮起直追也有了不連溝;相比之下,大唐有些力不從心,為煤化工服務的勝利二號差不多頂一個。
超出電力,跨領域發展的代表是大唐和國電投。
大唐投資巨大的煤化工可謂業內聞名,后來與高負債、西南小水電成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
國電投的電解鋁產能較大,一度位列全國第五吊車,在前幾年鋁價慘淡之際,結果可想而知。
曾經的兩大明星項目成為如今兩大企業各自重組整合的重點項目。
三
構建綜合能源集團的目標沒錯,但要循序漸進,步子太大后果也很大,構建能源集團仍然要突出主業,跨界需謹慎。
在煤電去產能之際華電和國電合并,本猴覺得城市綜合能源供應商應該是綜合能源集團的應有之義和重要內容。
詳細論述難免拖沓,點出“城市化(城鎮化)”、“熱電(冷)聯產”、“自然壟斷”、“擁抱市場”、“倒逼改革”,列位看官自然心知肚明。
發展城市能源供應商可以發電為基礎,涉足供熱、供氣、供燃氣、污水處理和供水等。找準時機,控股城市的供熱管道、供氣管道、自來水管道和增量配電網,最終的效果是具有經營管理城市的能力。
當然聚焦城市也要關注農村,農村的發展側重是分布式能源加儲能,從消費側、需求側著手,大力構建現代能源服務體系和分布式能源加儲能。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