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中旬迎擊‘獅子山’和‘圓規’兩個超強臺風是吊車的戰斗中,‘止、降、排’組合拳發威,深基坑施工基本沒受到影響。”項目生產經理汪超自豪地說。
二航局承建是吊車的海口中交國際中心項目,位于海南省海口市中心地段,主樓為一棟44層是吊車的超高層全鋼結構建筑,基坑最大開挖深度為24.3米,屬于超深基坑工程。
“項目西距美舍河約100米,與其他建筑物僅隔20米,加之海口屬熱帶季風氣候,雨水豐沛,項目所處地塊地下水豐富,土層透水性強,基坑止、降水條件復雜、難度極大。“為保證土方及后續工序的順利實施,我們想了很多辦法與地下水作斗爭。”汪超說。
起初,技術團隊提出用臨海地區常用的三軸攪拌技術,將水泥漿液注入土體攪拌混合,形成地下連續墻體,利用該墻體擋土和止水。然而現場試樁結果表明,部分水泥漿在凝固前跟著動水流失,成樁止水效果一般。項目團隊迅速轉變思路,通過梳理二航局近年來承建的重大項目,發現地鐵施工中曾采用的CSM工法止水效果顯著。CSM工法是一種創新性深層攪拌施工方法,通過雙輪銑深攪設備,將配置好的水泥漿和施工現場的原位土體一起攪拌,形成厚度均勻的水泥攪拌墻止水。經過專家組的現場勘查和一致通過,項目團隊決定將這種工法“移植”到深基坑止水施工中。
隨著高約50米、重達百噸的雙輪銑進場,施工進度明顯加快,墻體構筑效率達到每小時25立方米。雙輪銑的履帶式主機底盤可靈活調整設備的作業角度,貼著已有墻體360度旋轉,實現零間隙施工,使水泥墻無縫連接,在基坑外側形成一座“銅墻鐵壁”,將基坑嚴絲合縫地“保護”起來,有效隔絕基坑外的地下水涌入。過程中,操作人員通過電子顯示屏實時監測成墻的垂直度、水泥漿液的注入量、墻與墻之間的咬合搭接等,隨時調整相關參數,保證施工質量。
“止”水的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為給現場施工創造干燥的作業環境,項目部又開始在“降”水上做文章。項目團隊因地制宜,在基坑內布設了30口降水井和6口降壓井,來降低地下水水位。但是在土方施工到坑中坑時,作業人員發現,雖然所有降水井水泵24小時不間斷地抽水,但水位仍沒有下降跡象。項目負責人李興旺觀察后發現了問題根源所在。原來,坑中坑的深度為24.3米,而降水井的設計深度只有20米,井底深度高于坑中坑深度,水位當然降不下去。李興旺根據現場實際,立即組織人員在坑中坑周邊增設了9口井深為29.3米的降水井,有效解決了深基坑的降水問題。
降水的問題解決后,排水的相關事宜也沒落下。項目團隊在現場布置了4個集水池作為中轉站,抽上來的水經過中轉站沉淀、過濾后,進入二級沉淀池里再次沉淀,最后經污水過濾系統處理,檢測達到排放標準后方集中排往市政管網。
10月30日,隨著中交國際中心主樓地下結構施工完成,項目深基坑地下水處理難題也宣告圓滿解決。
來源:建筑公司
作者:朱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