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是與“風”和“水”
打交道的行業
海上交通
承擔著人員、物資轉運,緊急救助等功能
是海上風電運維的重要一環
也是陸上風電運維所不具備的一大難題
人們在不停地探索更好的交通方式
從陸地抵達海上風電場總共分兩步↓
第一步:從碼頭乘船抵達登陸點
第二步:登上風機或升壓站
聽起來簡單
但做起來不易
第一步:從碼頭乘船抵達登陸點
乘船,是海上交通最常見和普遍的出行方式,但卻不普通。
都說船兒在大海上逐浪漂泊像只搖籃,但大海可不是時刻“好脾氣”的,她總是把船兒晃得像個不安定的搖籃,讓身處其中的人感到腦袋發緊。
隨著海上風電深遠海化發展,離岸距離已從30千米、60千米發展為80千米,所以出行時長也由一兩個小時變為更長的五六個小時,這就意味著出海人員要在這個“搖籃”里待更久。
同時,海上變幻莫測的天氣也導致出海時間受到風力、浪涌等因素限制,“搖籃”并不是隨時都能出發。
所以說,簡單的“乘船抵達”四個字,卻承載了“天時(天氣適宜)、地利(海況允許)、人和(抗暈船)”的條件,因此,海上風電運維工作對運維船的安全性、舒適性、停靠能力、速度及裝卸能力等要求越來越高。
目前,國內常見的運維船主要為單體船、雙體船和高性能船,雖然能保障運維人員的安全和舒適性,但存在遠距離燃油消耗和運載能力有限等問題。“三峽運維001”是國內首艘30米級雙模式海上風電運維船,吸收了單體船和雙體船的優點,為國內建造專業海上風電運維船做出了很好的嘗試,但行業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在這種前提下,“空援”登場,直升機在海上風電運維中展現了獨特優勢。直升機航速在125至150節,而船舶的航速約為15至25節,空中力量的加入使得路程時間縮短了約5至10倍,大大提升了運維高效性;同時,直升機能在10級大風天氣中出航,而船舶出海只能在6至8級風以下,響應能力不敵直升機。
如去年8月4日,時值臺風“杜蘇芮”“卡努”連續過境,期間船舶無法出海,三峽集團所屬三峽能源江蘇運維公司如東項目部的運行人員在緊急檢修時出動直升機運送運維人員和設備,不到30分鐘便從陸上抵達換流站,最終順利完成檢修。
第二步:登上風機/升壓站
登風機不就是從船上走到風機上就好了嗎?這樣說倒也沒錯,但實際操作起來可并不容易。
前面提到船只在海中就像不安定的“搖籃”,那么海面為何總是波光粼粼?因為有綿綿不絕的波浪。船停泊在海中定會止不住地上下左右晃動,而這樣的晃動造成了船面與風機或升壓站爬梯間的不穩定落差。運維人員要想順利登上爬梯就必須跟隨船體晃動的節奏,抓住晃動最高點的時機,手一抓,腳一踏,迅速往上爬。
為保障作業安全,安裝了伸縮舷梯的運維船起到很大作用——舷板的自由端可搭在(或由端扣裝置扣在)風電機組連接件的固定裝置上,在空中鋪起一條穩穩的路。
簡單的兩步卻包含著不簡單的學問。海上風電運維人不同尋常的上班路,在萬頃波濤中更顯堅定與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