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新年伊始的一天傍晚,北京街頭,經過一場幾十年一遇的暴雪侵襲,萬物盡顯蕭瑟,身處其中不免寒意陣陣。四個年輕人坐在路邊,臉上滿是失落、迷茫。大學畢業后懷揣憧憬來到首都,卻在第一份工作上遭遇挫折,四人倍感沮喪,接下來何去何從是擺在他們面前最緊迫的問題。
對于這一幕,十三年后張海斌仍歷歷在目,只是他早已在風電行業中找準了位置。十三年間,能夠親歷風電產業壯大,陪伴三一重能成長,張海斌覺得自己“很幸運”:碰到了一個好行業,遇見了一家好企業。
幸運的選擇
提及十三年前的那次選擇,張海斌總有一種“誤打誤撞”之感。
時間回到2010 年,在中國電力領域,火電是絕對主力,火電廠成了就業市場的“香餑餑”,“很多人擠破頭都想進去”。風電并不為太多人看好。
這一年,張海斌與三名同學正急于尋找就業機會。“聽說有一家企業叫三一重能,風電業務剛起步,要不我們去試試?”他們從朋友處得到消息,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參加了三一重能的面試。幸運的是,四人均被錄用,從此與風電結緣。
入職后,張海斌被分配到制造車間,學習風電機組的生產裝配,這一待就是三年。
張海斌坦承,自己此前從未接觸過風電,對這種發電形式缺乏認知。好在大學期間主修的是機電一體化,對機械設計、電氣方面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在車間繁忙而枯燥的工作中,張海斌逐漸對風電機組及其子系統的結構和運行原理有了深入的理解。
雖然一頭扎在車間,但張海斌一直希望能到項目一線去檢驗和豐富自己掌握的技能。2013 年年底,張海斌被派往大唐河北新能源張北烏登山風電場擔任服務工程師,參與項目運維。
據了解,該項目是三一重能的首個風電機組供貨項目,一期到四期總裝機容量為20 萬千瓦,均安裝了三一重能的風電機組。
初到項目現場,張海斌真切感受到了一線的艱苦。烏登山風電場所在地入冬早,低溫天氣持續時間長,最低溫度在-30℃以下。“工作時,穿的棉質工作服會凍透,手腳都冰涼,風吹在臉上是刺骨的寒冷。”而且當時免爬器尚未普及,70m 高的塔筒只得靠手腿并用去爬,再加上從繁華城市到荒無人煙之處,這些都對運維人員的身體、意志、心理帶來了巨大考驗。
在這樣的環境中,張海斌始終保持著樂觀的心態。“那段時光還是很美好的。大家一起爬機組,一起學習。為了及時完成運維任務,中午不下機組,不吃午飯。完工后,大家坐在車里一路顛簸唱著歌返回駐地。”
這份樂觀,源于張海斌的性格。作為甘肅人,他有著“西北漢子”的典型性格特征?豪爽,肯干,有血性,認準的事情就不會輕言放棄。
“我一直想到項目現場做服務,后來終于能干上自己喜歡的工作,所以每天都很有激情,也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他解釋道。
對于張海斌而言,這段經歷因具有“啟蒙”意義而顯得格外珍貴。正是在烏登山風電場積累的經驗,讓他初步掌握了從事項目現場工作的“鑰匙”。
就在張海斌埋頭苦練內功之時,一場危機悄然而至。2012年,受多重因素影響,中國風電新增裝機規模出現了大幅下滑,整體市場陷入低迷,“訂單很少,人員大量流失,很多同事選擇了離開”。
其中就包括與張海斌同期入職的同學,但張海斌選擇了留下。“一方面,我已經喜歡上風電;另一方面,三一的企業文化與我的性格很契合。”
其中,張海斌最推崇的是“疾慢如仇”。簡而言之,所有事情只要安排下來,不管有多困難,都必須以最快的速度處理好,讓客戶滿意。
而三一重能在行業低迷期的做法,則讓張海斌覺得這家企業“夠義氣,即使是在最低谷,也沒有拖欠過員工的一分錢工資”。
好在經過一番重大戰略調整,三一重能“涅槃重生”,生產經營活動逐步回歸正軌,并在近幾年展現出強勁發展勢頭。
言及于此,張海斌很慶幸選擇了堅持,讓自己獲得一個好的成長平臺,才有了后續更為精彩的故事。
他國奇遇記
對于普通人而言,能與一國總理面對面交談,無疑是令人終生難忘的事情。2014年,張海斌迎來了這樣的“高光時刻”。
是年,結束烏登山風電場工作的張海斌接到公司通知,讓他到埃塞俄比亞參加阿達瑪二期風電場的建設和運維。
據悉,該項目總裝機容量為15.3萬千瓦,安裝了102臺三一重能制造的風電機組。它是埃塞俄比亞最大、非洲第二大風電項目,也是當時中國風電企業在海外開發的最大風電項目。項目采用中國貸款、中國技術、中國標準、中國設備和中國承包商,是中國風電“走出去”的第一個完整的新能源工程項目。建成后,有效緩解了埃塞俄比亞電力緊缺的局面,為非洲國家利用當地資源條件應對氣候變化樹立了榜樣。
獲知消息后,張海斌興奮之余,又不免十分糾結。
被派去參與如此重要的項目,既是公司對自己能力的認可,也是進一步提升自身技能水平的難得機會。然而,當時張海斌剛完婚,愛人有孕在身,出國就意味著長期遠離家人,錯過孩子的降生。
“年輕人應當以事業為重,多出去闖闖,不用為我擔心。”愛人的一席話最終打消了張海斌的顧慮。
出國前,張海斌已經了解到當地的條件較差,相應做過一些準備。
“那個時候,恰巧有個同事從埃塞俄比亞回國休假。他告訴我,當地吃的東西比較少,最好多帶點零食。所以,我拿的箱子里基本都是零食,衣服很少。”張海斌告訴記者。
然而,到達現場后,環境的艱苦程度仍超出了張海斌的預期。“當地頻繁停電、停水、斷網,用電高峰期時,由于電壓低,燈泡發出的光都是紅色的。”
為了保證機組按時運送到風電場,三一重能的人員甚至不得不十多天吃喝睡在車里。當地又潮又熱,在機艙里連續十幾個小時調試設備,渾身如同洗澡一般;從風電場到駐地的道路,常常因大雨而泥濘不堪,人力推車成了家常便飯。
更大的挑戰在于,對人身安全的威脅,以及對家人的思念。
讓張海斌至今心有余悸的一件事是,生平第一次被人用槍指著頭。
到風電場沒多久的一天,張海斌和同事完成驗收工作后從機艙上下來,剛打開塔筒門,迎面而來的是黑洞洞的槍口,一名當地人手拿AK47自動步槍指著他們,嘴里說著聽不懂的話。這種在國內只有電影里才會上演的場面,著實讓張海斌和同事驚出一身冷汗。兩人假裝鎮定,趕緊指了指衣服上的三一標志和身后的風電機組,比劃著想告訴對方自己是項目工作人員。但持槍者根本不理會,還往前走了幾步。幸好雇用的當地司機及時趕到,經過一番解釋,那人才放下了槍。
事后從司機口中得知,由于項目規模大,為了保障建設期的財產安全,每個機位點均雇有當地人看守。張海斌和同事背著包從塔筒里出來,因天黑看不清,才被誤以為是偷零部件的竊賊。
與此同時,身在異國他鄉,對故土和家人的思念與日俱增。當時,與國內聯系主要靠打電話,不僅有著數小時的時差,且費用昂貴,信號差,每次通話時間都很短。
張海斌記得,一天下午他正在風電場工作,突然接到家人打來的電話,通話內容斷斷續續,最后只聽見“生了,生了”。張海斌的心里五味雜陳,既為自己當了爸爸而高興,也十分愧疚沒能陪妻子生產,錯過看孩子出生的第一眼。
“接完電話真的想馬上回國,但是項目沒完成,我肯定不能走。參與一個項目,就必須保證它安全、穩定運行,這是風能人的天職。”張海斌說。
在他看來,通過這個項目,自己的調試并網、故障處理能力有了明顯提升。因為在國外,碰到問題很多時候需要自己查圖紙、琢磨,獨立進行處理。
2015 年5月18日,埃塞俄比亞時任總理蒞臨阿達瑪風電二期工程項目視察。參觀過升壓站和部分風電機組后,他向在場的人豎起了大拇指。那一刻,張海斌覺得,這是對中國風電建設者的最大褒獎。
有意思的是,張海斌還為埃塞俄比亞總理講解了風電機組的基本原理,受到這位總理的夸贊。
談及這段經歷,張海斌喜歡用“三個沒想到”來概括:沒想到能出國,沒想到能參與這么重要的項目,沒想到能見到一國的總理。
溝通是關鍵
回國后,經過短暫休整,張海斌便奔赴忙碌的項目一線。只是他的角色已有所改變,開始帶團隊,這讓張海斌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原來是別人管著你,給你安排工作。自己帶團隊后,每天要考慮怎樣把團隊帶好,如何讓日常工作更有效率,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證機組穩定運行。”他解釋道。
為了快速適應新的崗位,張海斌在加強自身學習的同時,選擇以身作則,沖在最前面,用行動激勵團隊成員。尤其是對于新入職者,張海斌手把手地進行指導。
由于工作環境差,一線人員流動性大成為常態。張海斌坦言,這個問題沒有特別好的解決辦法,只能多與團隊成員溝通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訴求,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張海斌向那些希望從事風電運維工作的人建議,“如果只是一時興起卻沒有明確的人生規劃,或者沒想過在行業和企業里站穩腳跟,趁早別干這行,因為現場的環境條件擺在那里。”
加強溝通,同樣被張海斌視作做好客戶服務工作和處理好家庭關系的關鍵所在。
“我們在現場做運維,是連接公司和客戶的一個‘橋梁’。要是不能及時了解客戶的想法,消除他們的顧慮,甚至影響到發電量,我們再苦再累都是徒勞的。”他表示。
工作過程中,對于客戶提出的要求或者存在的疑慮,張海斌總是第一時間響應。自己能夠帶領團隊處理的,就在現場解決;無法解決的,就向公司反映,公司提出具體措施后再反饋給客戶。
工作的性質決定了張海斌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項目現場,如何維護好家庭關系成為他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問題。張海斌選擇將愛人和小孩帶到項目上,“要跟家人好好溝通,讓她們更了解這個行業。她們首先要知道你在做什么,才能理解你,然后支持你。”
看得見的成長
十三年來,張海斌陸續參與過十多個風電項目的調試并網和運維。其中的一些項目在三一重能,乃至我國風電產業的發展進程中都留下了重要印記。
以國投甘肅北大橋第七風電場為例,它是國家首批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酒泉風電基地的二期項目,也是國內首個規模化應用單機容量6MW級以上機型的陸上風電項目。項目總裝機容量為40萬千瓦,安裝了64臺三一重能的6.25MW風電機組。
此外,張海斌還帶隊參與了三一重能7.X MW 平臺樣機的運維工作。該機型曾創下全球商業化應用最大單機容量陸上風電機組的紀錄。目前,其已在吉林通榆等地實現批量化應用。
歷經十三年的磨礪,張海斌早已從“風電小白”蛻變為“技術能手”,職務隨之升至三一重能服務公司西北大區副總經理,負責西北五省區所有風電項目的建設與運維。
只是張海斌認為,無論職務如何升遷,“跑一線”都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他奔波于新疆、陜西、甘肅、寧夏,到項目現場了解人員動態、機組運行等情況,進行安全檢查。“今年,我第一站去的是新疆,已經跑過我們公司在新疆的2/3項目。”
他的想法很簡單,“在外面跑雖然累一點,但能夠觸摸到最真實的東西。”
長期在一線摸爬滾打,張海斌自然對風電行業的發展變化有了更深切的感受。“拿我們公司來說,1.X MW平臺的故障率是比較高的,但是從3.XMW平臺開始故障率快速下降,現在新機型的故障率非常低,經常幾個月報不出來一個故障。”
這減輕了運維人員的工作量,主要完成日常巡檢、定檢等常規工作,項目所需的人員數量也大大減少。一個簡單的對比是,早期,一座裝機容量為10萬千瓦的陸上風電場,通常需要配備10多名運維人員;現在,同等裝機規模的項目只需要5個人左右。
機組性能的提升,離不開風電企業的長期投入,持續推動技術創新,大量新技術成果,如輔助控制系統、智能運維工具、智能預警系統得到廣泛應用。
“相比之前,新機型采用了更多的輔助控制系統,這雖然增加了調試的工作量,但它們都是為確保機組安全、可靠運行,因此,運維工作變得越來越簡單了。”張海斌向記者表示。
顯然,這只是中國風電產業所取得巨大進步的一個縮影。
年新增裝機容量從百萬千瓦到千萬千瓦,再到突破5000萬千瓦;累計裝機規模從千萬千瓦,到接近4億千瓦;陸上風電機組單機容量從1.X MW,到邁入10MW級別;度電成本從超過1元/千瓦時,到實現全面平價……中國風電產業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成長,走向成熟。
這背后,有著無數像張海斌這樣普通風能人的身影,他們舍小家為大家,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他們既是過去十多年風電發展歷程的見證者,更是這段波瀾壯闊歷史的書寫者,憑借智慧和毅力開創了屬于風電的美好時代。
當下,碳中和浪潮席卷全球,作為“主力軍”的風電進入提速提質發展的新階段,風能人迎來了更廣闊的舞臺。
“風在哪里,項目在哪里,中國風能人就應該出現在哪里。”秉持這種信念的張海斌,將會在追風的路上一直奔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