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2023中國海上風電機組技術創新(東營)交流會在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幕,全國海上風電行業專家學者、180余家風電行業重點開發企業、裝備制造企業代表等會聚一堂,共同探索海上風電機組技術創新的新思路、新方法。
技術創新是海上風電發展的最大驅動力。交流會現場,中國船舶集團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首席技術官張凱介紹起公司的拳頭技術”如數家珍。他們自主研制的H260-18MW海上風電機組在開發區東營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如今已經成功研制、下線,刷新了單機功率最大、風輪直徑最大的全球紀錄。該風電機組所有技術自主可控,葉輪掃風面積約5.3萬平方米,相當于7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張凱介紹,機組在滿發風速下,每轉動一圈可發44.8度電,單臺機組每年可輸出超過7400萬度清潔電能,可滿足4萬戶三口之家一年的用電量,減少燃煤消耗2.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6.1萬噸,具有顯著的節能減排效果,對未來超大型風電產品批量生產具有重大意義。
不僅如此,為避免受制于國外技術,保障我國海上風電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安全穩定,由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牽頭,國內各頭部主機廠及相關測試認證機構聯合推進的國家級海上風電裝備測試認證創新基地項目也將落戶開發區,進一步推動大型海上機組開發創新、解決國內技術和產業的發展難點痛點問題,引領產業發展。
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海上風電產業在技術創新的賦能下,正加速形成完善的全產業鏈集群。截至目前,開發區已簽約落地中國海裝、上海電氣、三一重能、金雷重裝、洛陽雙瑞、中復連眾、江蘇海力、天能重工等25個重點風電項目,計劃總投資247億元,已全部開工或投產;在談項目39個,計劃總投資284億元,基本構建起了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鏈條。
圍繞加速企業落地、項目投產,開發區堅持服務企業就是服務發展大局”,牢固樹立企業為尊、項目為王”的理念,依托企業服務中心,一站式、集約化、全周期為企業提供審批業務、惠企政策、訴求響應、合作資源等服務,不斷提升政務服務品質,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不斷增強企業和群眾的體驗感和獲得感,全力支持和服務企業高質量發展。
技術創新是海上風電發展的最大驅動力。交流會現場,中國船舶集團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首席技術官張凱介紹起公司的拳頭技術”如數家珍。他們自主研制的H260-18MW海上風電機組在開發區東營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如今已經成功研制、下線,刷新了單機功率最大、風輪直徑最大的全球紀錄。該風電機組所有技術自主可控,葉輪掃風面積約5.3萬平方米,相當于7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張凱介紹,機組在滿發風速下,每轉動一圈可發44.8度電,單臺機組每年可輸出超過7400萬度清潔電能,可滿足4萬戶三口之家一年的用電量,減少燃煤消耗2.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6.1萬噸,具有顯著的節能減排效果,對未來超大型風電產品批量生產具有重大意義。
不僅如此,為避免受制于國外技術,保障我國海上風電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安全穩定,由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牽頭,國內各頭部主機廠及相關測試認證機構聯合推進的國家級海上風電裝備測試認證創新基地項目也將落戶開發區,進一步推動大型海上機組開發創新、解決國內技術和產業的發展難點痛點問題,引領產業發展。
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海上風電產業在技術創新的賦能下,正加速形成完善的全產業鏈集群。截至目前,開發區已簽約落地中國海裝、上海電氣、三一重能、金雷重裝、洛陽雙瑞、中復連眾、江蘇海力、天能重工等25個重點風電項目,計劃總投資247億元,已全部開工或投產;在談項目39個,計劃總投資284億元,基本構建起了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鏈條。
圍繞加速企業落地、項目投產,開發區堅持服務企業就是服務發展大局”,牢固樹立企業為尊、項目為王”的理念,依托企業服務中心,一站式、集約化、全周期為企業提供審批業務、惠企政策、訴求響應、合作資源等服務,不斷提升政務服務品質,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不斷增強企業和群眾的體驗感和獲得感,全力支持和服務企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