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30日,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成功召開。會議設置“碳中和:困局與破局”“全球綠色能源與綠氫供應鏈”“新能源 新基建 新產業”“清潔能源的未來”等分論壇。
在這些分論壇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趙辰昕、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等領導分別圍繞政策建言獻策;中國能建董事長宋海良,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國躍,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羅必雄,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溫樞剛等領導分別圍繞新能源發展難點提出自己的見解;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侯啟軍,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樓齊良,明陽集團董事長張傳衛,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福貴,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紀凡等領導分別圍繞新能源未來發展做出相關展望。這些發言,一定程度上,給行業發展指明了道路,標明了方向。風芒能源特整理相關發言,供讀者參考。
趙辰昕: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綠色低碳發展集聚
“中國加快綠色低碳發展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我們不僅提出目標,而且有非常實際的行動。”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趙辰昕在發言時表示,“我們研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開展了一系列重點行動,也實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而且這些文件的推出、行動的推進、工程的實施,也取得了非常明顯的階段性效果,后續的效果會更加明顯。”
趙辰昕強調,實現“雙碳”目標絕非易事,不會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非常艱苦的努力。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統籌把握好“立”與“破”的節奏和力度,深入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不斷夯實能源安全基礎,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政府和企業兩輪都要發揮重要的作用,需要雙翼驅動。”趙辰昕表示,企業是經營主體,是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中國圍繞實現“雙碳”目標正在積極營造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環境,讓政府和企業都能夠最大力度發揮作用,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綠色低碳發展集聚,支持企業朝著綠色轉型的目標實現更大的發展。
易綱:“胡蘿卜”加“大棒”激勵金融業支持碳減排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認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需要“胡蘿卜”加“大棒”,比如指定很高的碳價或碳稅就是“大棒”,而央行推出的工具屬于以激勵為主的“胡蘿卜”。
“我們在2021年11月推出了兩大類碳減排支持工具,第一類是對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的技術項目進行支持,第二類是對煤炭的清潔利用進行支持。”去年,是執行這兩類支持工具的第一個完整年,易綱說,在這一年中,中國減排了相當于1億噸的碳。“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我們今后會繼續用這樣的工具激勵金融業支持碳減排。”
宣昌能:將積極推動轉型金融標準盡快出臺和落地實施
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表示,發展轉型金融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中國的產業結構偏重,工業化、城鎮化在推進過程中,既要發展綠色產業,更要推進高碳行業的低碳轉型。轉型金融可以為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合理必要的金融支持,“這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和必要。”
宣昌能表示,下一步,將積極推動轉型金融標準盡快出臺和落地實施。按照成熟一項、推出一項的原則,有序拓展轉型金融標準覆蓋的行業范圍。
宣昌能還表示,要豐富完善轉型金融工具,我們已經推出了綠色債券、碳中和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等創新品種,未來要繼續創新股權類融資工具、證券化產品,保險和擔保等風險緩釋工具。
宣昌能還表示,接下來,金融機構和企業要加強自律,強化碳核算和環境披露的意識和能力,大型金融機構要走在前列。推動逐步實現強制的環境信息披露。
宋海良:清潔能源主要面臨著電網調峰能力不足等障礙
中國能建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表示,目前清潔能源的發展還面臨著一些技術和市場上的障礙。從技術上看,目前清潔能源主要面臨著電網調峰能力不足、消納并網困難等障礙。
宋海良建議,首先,要加快清潔能源技術創新,積極穩妥推進高效光伏、多能互補、智慧風電、高空風能等清潔能源技術創新示范,開展風光火儲一體化開發和多元化應用。統籌優化清潔能源開發布局,強調能源的融合發展。推進智能電網技術研發和建設,推進能源系統的智慧化進程。其次,要完善市場機制,賦予包括新能源企業在內的市場主體更多選擇權,允許新能源企業在更大的交易平臺和市場范圍內開展市場化交易。第三,完善跨行業的管理政策機制,通過開展試點示范項目等方式打造能源融合發展的創新形態,為能源融合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政策和市場環境。
劉國躍:煤電和新能源聯營保障風光實現少棄電
“近年來,我國在進行傳統能源保供的同時,也在積極加大清潔能源的轉型發展,我國清潔能源轉型的建設速度快,結構調整快,新能源的發展呈多元化、科學化、規模化趨勢,電網系統協同性強,在技術上有領先優勢。”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國躍表示,基于以上優勢,中國的新能源發展在國家統一的規劃下進行,通過基地建設進一步拉動我國技術快速發展,提升新能源的占比。
劉國躍認為,中國在新能源領域取得的這些豐碩成果,得益于多元化、科學化、規模化的發展方式,“我們有基地式也有分布式,有近海也有遠海,同時煤電和新能源聯營保障了風電和光伏可以實現不棄電、少棄電,充分利用好新能源資源。”
羅必雄:將清潔能源與交通、冶金化工與其他產業融合起來
對于我國清潔能源發展過程中的難點,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羅必雄介紹,目前我國清潔能源面臨著四方面的挑戰,一是需要解決地區間能源分布不均現狀,二是需要建設科學的儲能系統,三是需要提升電力系統的數字化與智能化水平,四是需要將清潔能源與交通、冶金化工與其他產業融合起來,通過多方努力一起推動雙碳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
溫樞剛:繼續推進科技創新,要消除一些非技術性的成本壁壘
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溫樞剛認為,解決目前我國清潔能源面臨的挑戰,要持續推進清潔能源的發展,加快清潔能源的發展,不僅要有規劃,還要有行動。同時,要繼續推進科技創新,在一些如儲能、氫能等新的方面加強開發,繼續加大創新力度,降低技術成本。此外,要消除一些非技術性的成本壁壘,鼓勵清潔能源發展。在國際間,應減少阻止技術流動的非技術的壁壘,共同攜手推動清潔能源和綠色的發展。
侯啟軍:未來布局向油、氣、熱、電、氫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轉變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侯啟軍表示,油氣業務要在保障國家油氣供應安全的同時,適應能源結構的轉型與氣候變化與綠色低碳發展的要求,積極擁抱新能源。從長遠看,未來布局上要由過去的油氣公司向油、氣、熱、電、氫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轉變。
侯啟軍還介紹了如何促進能源消耗與生產平衡的策略:“作為一個能源生產與消耗大國,我們在清潔能源發展過程中制定了詳細的發展戰略,首先要生產更多低碳的能源,加大天然氣的勘探開發,通過天然氣的調峰氣電來促進新能源平穩發展,此外要加快新能源的建設,通過埋存二氧化碳促進凈零排放,實現更清潔的發展。”
樓齊良:創新產品技術、業務模式和合作模式
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樓齊良表示,中車集團作為裝備制造業的央企排頭兵與國家隊,將通過產品技術、業務模式和合作模式的創新,打造以軌道交通裝備為核心,以風電裝備、新能源客車、新材料為支柱的“一核三極”,促進裝備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張傳衛:中國企業出海還是要產品過硬
明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傳衛表示,“新能源、新基建、新產業”三新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新能源。新能源是將不可能變成可能,重點是要解決技術高端化、產業集群化、應用場景化的問題。明陽集團將技術創新從陸上下延伸到海上,以立體融合開發的形式,解決能源屬地化生產和消納問題。
張傳衛接受采訪時還表示,中國企業出海還是要產品過硬。比如說漂浮式風電,過去三年日本、英國、德國、巴西、東南亞國家的海上風電跟飄浮式風電基本上都采用我們的風機,也就是說還是要靠好的技術。在全球綠色經濟大背景下,我們有信心跟國際企業開展合作,而且不斷擴大業務與影響。
周福貴:三年之內綠氫會比傳統化石能源更有成本優勢
三一集團董事、執行總裁、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福貴表示,目前正在努力將風力發電的成本降到每度電1毛錢,在這樣的條件下,綠電制氫就可以幫綠氫的成本控制在每公斤2美元以下,這樣就可以使綠氫跟傳統的化石能源競爭,從而推動綠氫的大面積使用。
“通過風力發電,然后電解制氫,再往下游制成氨或者甲醇,這是我們目前正在做的事和探索的方向。”談及氫能如何在最短時間內與傳統能源進行價格競爭,周福貴直言“三年之內會更有成本優勢”,后又補充道:“也許會比三年更短。”
高紀凡:光伏等清潔能源生產成本在2030年可能會降到傳統能源一半以下
“儲能和氫能構建了未來清潔能源的基石,但是要進行能源輸送和管理,所以需要用數字化智能電網把能源發電和用能單元之間構建一個發、儲、送配電和用能一體化的新型能源體系。”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紀凡在論壇上表示。
高紀凡指出:“目前,光伏發電的成本已經是20年前的5%,甚至比水電、火電的成本都低。通過技術進步,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的生產成本在2030年可能會降到傳統能源的一半以下。”他預測,到2050年,化石能源在全球能源占比將達10%以下,光伏、風能等清潔能源配合儲能技術的發展,將有效解決清潔能源生產時間的不平衡問題。
綜合自金融時報、人民網、華夏時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