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背景下,如何推進我國地鐵產業綠色、安全、高效發展?如何解決或有效緩解大城市交通擁堵等弊病?作為地下工程綜合領域領軍企業,山河智能在2021粵港澳大灣區地鐵產業大會上給出了自己是吊車出租的答案。
這場以“綠色、高效、碳達峰、碳中和”為主題是吊車出租的大會于9月23日-24日在深圳召開,吸引來自中國工程院是吊車出租的院士學者以及來自全國各地軌道交通勘察、設計、施工、裝備制造等企業代表近800人,為新時代城市地下交通建設建言獻策。
△山河智能董事長、首席專家何清華在2021粵港澳大灣區地鐵產業大會上進行主題演講。
23日下午,山河智能董事長、首席專家何清華作為企業家代表,圍繞“地下工程施工技術與裝備”進行主題演講,系統闡述了山河智能在中國地下工程裝備領域的先行者地位、典型創新及施工案例,并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地下空間開發構想。
超級裝備+創新工法+安全施工,助力大灣區地下空間建設
據了解,截至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有香港、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城市開通了地鐵,總通車里程突破1000公里。其中,截至2020年底,廣州地鐵運營里程達到了553.2公里(含廣佛線佛山段)。目前,深圳地鐵運營總里程也達411公里。香港地鐵里程超過230公里。
深圳市地鐵集團副總工程師、技術管理中心總經理孫波稱,根據相關規劃,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未來至少還要新增1000公里的地鐵里程,等于再造一個“地下大灣區”。
面對這樣的機遇與挑戰,不少企業都躍躍欲試。作為地下工程成套解決方案供應商,山河智能也將大展身手。
那么,是什么賦予山河智能這樣的底氣?答案蘊藏在何清華的發言中。
據何清華介紹,秉承“先導式創新”理念,山河智能于2002年成立樁工研究所,2010年更名地下工程研究院,并系統提出地下工程裝備涵蓋“建筑基礎裝備”和“地下空間裝備”兩大類產品與技術。2016年,山河智能涉足盾構機生產,跨越式豐富了山河智能地下工程裝備的產品線。
二十余年來,山河智能依靠深厚的技術積淀,持續聚焦地下工程裝備領域,堅持以工程牽引裝備創新和以裝備支撐工程施工進步的發展理念,通過裝備、工程、工法和施工實踐協同創新,研發出超百種型號的地下工程裝備和數十種解決方案,整體技術水平與產品系列完善程度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企業自主創新的意識非常強烈,我看到了琳瑯滿目、各式各樣的產品,而且很多產品是跨界的,但你們卻積極的、主動的去發展,這些發展是卓有成效的、成功的,也是國家需要的。” 去年9月17日,習總書記視察山河智能時強調。
正是在“先導式創新”理念的引導下,山河智能研發了液壓靜力壓樁機、隨鉆跟管鉆機、旋挖靜壓組合機、雙動力頭強力多功能鉆機、5G智能旋挖鉆機等一個又一個超級裝備,攻克了水下復雜底層施工、220KV高壓線下施工、海拔5400米施工等一個又一個施工難題,成長為地下工程綜合領域領軍企業。
頂層設計+總體規劃+建設方案,綜合拓展大灣區地下空間
綜合拓展地下空間是解決或有效緩解大城市現有弊病的主要舉措。
然而,我國城市各種地下空間工程的建造難度、業務規模與發展速度遠遠超出世界上其他國家。相對日本東京高效、人性、實用、環保、安全、系統的地下空間大體系而言,我們的差距還很大。
鑒于此,何清華在大會上從頂層設計、總體規劃、建設方案等方面闡述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地下空間開發構想。
“保證大灣區地下空間頂層規劃與決策方面的科學性、權威性是最重要的,為此成立由政府主導,專業人士組成的精干務實的大灣區地下空間權威機構是必不可少的組織保證。還應當盡快將現有分散建設模式實質性地轉移到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合理聯通的軌道上來。”何清華建議。
這與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城地院副總工程師周兵的觀點不謀而合,他同樣認為地下空間開發與利用應當從建設規模、時序控制、空間留白、安全間距等方面建立基于安全前置的規劃設計理論方法并用于指導工程建設。
此外,何清華指出,在“總規治本”的前提下,還要注重解決在交通、環境、安全等方面存在的單項難點、痛點問題。
目前,大型基建工程由大型央企總體承建,優勢不言而喻,但普遍存在工程簡單分包,這對于復雜惡劣的地下空間建設不利。特別是地下空間工程對安全環保、先進設備與創新工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此,何清華表示,要杜絕簡單分包,強調戰略協同,培育或組建勘察、設計、裝備、工法、施工一體化的綜合性超大型企業或緊密型的戰略協同企業集群。
“作為在國內率先系統提出地下工程與地下工程裝備的高端裝備制造企業,山河智能一定利用在研發、設計、制造與施工方面已有的基礎,竭力為大灣區地下空間建設作出貢獻。”何清華談到。
CMIIC 2021暨品牌盛會
推薦閱讀
碧桂園宣布機器人建房 有危機的不僅是建筑工人 還有傳統的工程機械企業
李總理考察玉柴之行,釋放出了什么信號?
薛小平:代理商體系在中國市場的衰落—中國工程機械代理商會消亡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