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字關注我們
| 微信號:
見證中國工業的自信自強,一不小心成了徐工智能制造的“沉浸式秀場”。
繼兩次亮相大型工業紀錄片《動力澎湃》后,8月5日,央視再次將鏡頭對準徐工。在今天最新播出的大型工業紀錄片《強國基石》第四集《蝶變》中,報道以6分多鐘時長聚焦徐工利用5G賦能、科技賦值的經典案例故事,重點展現徐工在智能制造領域自主創新的成就與突破。
中國工程機械迎來信息化時代!
寧夏鹽池正在建設一個有87臺風機的風場,毛烏素沙漠的腹地風力強勁。這里的風速瞬間就能達到七級,安裝工程師李占虎要趕在稍縱即逝的窗口期,加緊安裝。
解讀
李占虎已經有20年風機安裝經驗,他推出六節臂架,這對能發出2000噸推力的變幅油缸,支撐著臂架完成高空的精準作業。五節塔筒順利吊裝,快速、平穩、精準。接下來,李占虎要將138噸的風機機艙吊至110米的高空進行拼接組裝。
突然,起重機報警了。
高空吊裝,現場地勢的平整度非常重要。沙漠里凹凸不平,安裝地點的水平線比預計的高出了一米,機艙無法在高空中與塔筒順利連接。
而此時,遠在1200公里外的徐州,大屏幕里實時顯示著68萬臺工程機械設備的運轉狀態。寧夏這臺1600噸起重機發出的報警迅速引起了徐工起重機械事業部工程師李戈的注意。
“因為風機正常情況下它那個高度都是統一的,而可能是當地甲方或者施工方的一些制造誤差,或者是當時這個基座重新加固,加固完以后呢,整體比原來那個參數要高了一米左右。”
此時,5G網絡已經將這臺起重機的現場運行數據回傳到徐州,李戈根據現場最新數據,迅速計算出當前臂架承受的復合承載,將起重臂的延伸承參數從原來的80.8米修改為81.8米。
不到2分鐘的時間,寧夏這臺1600噸輪式起重機的臂架延伸高度數據就更新完畢。趁著風和日麗,李占虎又重新開始了吊裝,新一代信息化技術正帶動生產方式的變革。
發展智能制造高端制造
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江蘇徐州是1600噸起重機誕生的地方,每天會有100臺起重機從這里下線,也是曾經的八路軍魯南第八兵工廠,在這里誕生了中國第一臺汽車起重機。很難想象,21世紀之前中國在全地面起重機領域還是一片空白。
工程師李戈一家三代人都在徐工,他們共同見證了中國起重機的發展。他的父親李宗久曾參與了中國第一臺機械5噸起重機的研制。 “我最自豪的就是,從5噸到50噸,整個試驗,鑒定,北京試驗場鑒定跑車,可靠性試驗,都是我參與的。”
李戈的父親珍藏著十幾本泛黃的筆記,密密麻麻寫滿了三十年前調試5噸起重機的各種解決方案。
從5噸到1600噸,再到如今的4000噸,中國工程機械裝備的質量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革。
2020年,全球工程機械十強排行榜中,中國有三家企業上榜,而在十三年前,還看不到中國企業的身影。
起重機的跨越全靠強大的液壓系統,在加工液壓油缸上,徐工的工程師們掌握了自己的獨門絕技。
這臺拉拔鋼管長18米、亞洲第一的冷拔機,和這些強度、韌度兼具的鋼材,都是徐工的工程師專門研制的,突破了過去鏜孔加工方式。
長12米、厚27毫米的鋼管被送入工位。冷拔開始。
這個過程就像拉空心面條,在幾百噸力量的輾軋下,鋼管變得越來越薄、越來越筋道。
加壓、拉拔,一氣呵成。冷拔完成。組裝好的液壓油缸被送進測試車間,一只盛滿水的杯子,將直觀呈現油缸的運行狀況。啟動、運行、停止,杯子里的水輕微晃動,但并沒有灑出來。經過這些極限數值的檢測,驗證了這根油缸具備世界一流的微動性能。
中國工業,正從粗放型發展模式向創新驅動轉變,不再以低成本、大批量和簡單制造來贏得市場,而是致力于成為全球領先的高端制造者。
搶抓產業技術變革機遇,以科技創新筑牢強國之基。一直以來,徐工結合客戶價值和企業價值,凝練創建、推廣“徐工 ‘技術領先、用不毀’助您成功”質量管理模式,以“技術領先、用不毀”做成工藝品的徐工行動金標準,釋放數字經濟疊加、倍增效應,加快落地高質量發展。
風正時濟,自當破浪前行;任重道遠,更需快馬加鞭。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智能制造是實現轉型升級、走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王民表示“在技術創新方面始終目標盯著最前沿,徐工必須通過智能制造的手段,把整個產業系統連接起來,將智能制造實實在在做下去,打造世界用戶喜歡、‘用不毀’的中國工程機械高端產品。”
整理發布 |
編輯 | 之然 姜桐
來源 | 徐工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