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被這張圖片霸占了。

這個極具詭辯色彩是二手吊車的段子,獲得很多人是二手吊車的認可,但也有少部分人覺得有問題,但又想不出問題在哪兒?
思辨,是一種反人性是二手吊車的能力,我們來挑戰一下自己的軟肋。
先從最后的紅字金句入手:
你猛一看,是不是感覺好有道理?
但你如果認真想想,就會發現這是一句廢話,真實的情況是,我們有時需要停留,有時需要前進,沒有絕對。
“不可證偽”往往是雞湯的一個共性,你無法說這句話是錯的,但它又不是完全正確的,所以那些金句多是沒有意義的扯淡話。
這種扯淡話之所以讓你覺得有意義,往往是因為“描述性引導”,如果我把這句改成:
就像上文說的,一塊停走的手表,就算一天絕對正確兩次,但毛用沒有,就像誰都知道“努力才有回報”這句話是正確的,但是有用嗎?在一家科技公司,你可能要努力提供創意,才有回報;
在一家績效主導的公司,你可能要努力做出業績,才有回報;
在一家僵化官僚的公司,你可能要努力巴結領導,才有回報;
請注意,我說的是“可能”,到底什么樣的環境,匹配什么樣的努力,要自己體會自己嘗試才行。總之,一個絕對正確的道理幫不了你,因為這些道理只是一種“心法”,沒有實踐價值。就像炒股的人,誰都知道“高拋低吸”的道理,這話絕對正確,但是沒用。你得知道多“高”算“高”,多“低”才算“低”,這些“技法”才真正有用。就說炒股,林奇、林弗莫爾、格雷厄姆都詳細的講過如何判斷股票價值的方法。這算是技法,很有用,但是你拿來A股試試?保證虧的你爹媽不認。你如果上過寫作課就知道,雖然很多課程能總結出實用的套路,但并不能讓你寫出爆款文。因為大眾的口味一直在變,以前喜歡咪蒙的毒舌辛辣,后來是青年們的苦大仇深,又到半佛的鬼畜調侃,再到九邊的直男嘮嗑......你學的溝通技巧,我猜多半也不管啥用,最起碼達不到你的預期。因為你每天面臨的溝通對象都不同,千奇百怪,人心難測,你很難用那么幾個套路全部擺平。真相就是這樣,技法都是在真空下的提煉,而應用時的現實場景卻復雜的多,這就是為什么,你學了那么多知識,卻總感覺沒什么長進的原因。一個人的成長,當然需要技法,這是一種“顯性知識”,是一個行動路標,但也僅此而已。一個好作家,能寫出優美的字句,但他無法告訴你,為啥要這么寫。一個溝通高手,總能潛移默化的說服對方,但他也說不清自己到底用了什么技巧。真正有用的東西,往往是無法用語言說出來的,它們就隱藏在血脈之中,在某個瞬間恰當的溢出......而這種“隱性知識”你不可能從書本獲得,也不可能全靠高人指點,你必須不斷的行走,掉坑,爬起來,再掉坑,再爬起......如此反復。事實上,推動我們成長的最大因素就是犯錯,所以,我想送給你的第二句話就是:
問你一個問題,你攤上了一個官司,有兩個律師,你會選擇哪個?A:讀過上千本法律書,但從未上過一次法庭;
B:上過千次法庭,但沒讀過一本法律書。
盡管你知道那千部法律書都是正確的,你也知道那千次官司中,肯定有不少失敗的,但是選B,仍然是明智的。因為法律書的正確是靜態的,得不到現實的反饋,也就沒有什么應用價值。而那千次官司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律師可以通過失敗和錯誤,不斷的演化,向勝算最大的方向靠近。當然,這個案例有點極端,律師是不可能不讀法律書的,我只是想讓你知道,做成一件事兒的訣竅,就是在錯誤中演化。萊特兄弟在發明飛機前,可沒什么飛機制造理論,這哥倆經過了4年,試用了200多種翼形,才演化成可以飛行的飛機。現在的蘋果很牛逼,但在iPhone和Mac問世前也生產過很多腦殘玩意,比如Macintosh電視、G4 Cube計算機、Pippin游戲機、ROKR手機、冰球鼠標......這些產品都失敗了,但喬布斯的任督二脈打通了,他在錯誤中領會到用戶真正想要的產品。亞馬遜曾研發過一款智能手機叫:Fire Phone,很多人都反對,但創始人貝佐斯卻堅持要推,最后失敗了。Fire Phone雖然是個錯誤的產品,但我卻很自豪,這個探索本身就是一個寶貴的學習過程。
你們別忘了,我們的Kindle閱讀器,也是靠這種試錯模式下才誕生的。
貝佐斯表現的,就是一種“試錯文化”,是硅谷最提倡的精神。硅谷的創業者認為,錯誤是一種動態波,能帶來最直接和有效的反饋,由此才能不斷演化。所以,錯誤不一定是失敗的近義詞,卻一定是平庸的反義詞。在做企業咨詢時,我發現很多企業對錯誤都是一種“零容忍”態度,這些企業根本不去區分原則性錯誤和探索性錯誤,只要是錯誤一律殺無赦。然而,這個斗轉星移的時代,不去試錯,就不能擴展邊界,只是堅持靜態中的正確,那么離死也不遠了。對于個人也是這樣,你必須要敢于試錯,在嘗試完很多不好吃的菜品后,你才能發掘一款可口美食。那些不可口的菜品,并不是沒有價值的,沒有它們的鋪墊,你就很難碰到你想要的。我以前寫文章,嘗試過很多風格,現在看來,有些很幼稚,很傻,很多都被我刪掉了,但是它們是有價值的,沒有它們,我永遠不知道哪種風格更適合我。追求靜態的正確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只用遵守一些教條,不越雷池半步,很有安全感。但與此同時,你也會被封印在那靜態的正確中,失去了演化的機會。而人是需要演化的,橋水基金創始人達里奧在《原則》中最重要的觀點就是這個,他說:試錯 — 失敗 — 學習 — 改進,理想人生就是這個永無止境的演化循環。

話說一位高僧,途經偏僻的山村,看到一間破茅屋,透著佛光。高僧很驚異,這么偏僻的地方,竟然住著得道高人,于是前去茅屋拜會。原來里面住的一位獨居的老太婆,不停的念誦大明咒,天天如此,整整三十多年。可是高僧聽出這老太太念的大明咒,竟然有很多錯別字,便糾正了,然后告辭離開。數月之后,高僧故地重游,再看茅屋,發現佛光竟然不見了,高僧恍悟,是自己的糾正讓老婆婆三十余年的篤信生出了裂痕。“我之前只是試探你的誠心,其實讀法一點都不錯。”
于是,當高僧再次告辭上路,回望那座茅屋,先前的光明果然重現。這故事有點雞湯,但是卻能很好的說明“即使是錯誤的起點,也不代表錯誤的終點”這句話。事實上,決定我們人生高度的,往往不是起點的選擇是否正確,而是投入的過程是否虔誠。很多年輕人會埋怨自己沒有遇到一個好時代,沒有加入到一個好行業,因此摸魚混日子。然而,未來的走向,沒人可以掌控,但是否投入,卻在掌控之中,如果連這點掌控權都放棄了,肯定出局。回望一下過去,就會發現,很多貌似錯誤的種子,最后都生出了正確的果子。李佳琦當年在美寶蓮專柜賣美妝,身邊很多人都覺得一個大老爺們干這事兒,也太不靠譜了。但李佳琦很投入,研究女孩的心理,認真對待每一個客戶,以至于很多女孩點名要李佳琦來服務。后來直播風口來了,這個瘦了吧唧的老爺們也紅了......我一位朋友,是TX早期創業團隊的成員,學的是電信工程,當年入職TX,全家人反對,大家都覺得電信、移動才是正確的選擇。但是小馬哥對這朋友說,公司至少可以賣200萬,能分給他十幾萬,不善言辭的老板能說這話,那朋友就很信,干活也很賣力,后來的故事就不說了.......每個人都想踩上正確的風口,但是風口一旦能被預料,就不叫風口了,千鯽過江,萬馬過河,紅利被迅速瓜分,普通人沒有機會。普通人的機會,就是在一個賽道虔誠的蹲守,等待風口的到來。美國社會學家默頓曾提出過一個“非期然后果”的概念,大概意思是:你很投入在做一件事,預期一個結果,但是往往會出現很多你預期之外的東西。有點像我們常說的,“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本來想搞個大學生軟件,選選校花啥的,卻一不小心搞成了FACEBOOK;
本來想搞個網上書店,賣賣過期雜志啥的,卻一不小心搞成了亞馬遜;
本來想搞個網上黃頁,幫中國企業打打廣告,收點推廣費,卻一不小心搞成了阿里巴巴。
這種無心插柳的事兒太多了,但是沒有“栽”和“插”的動作,花肯定不會開,柳也肯定成不了蔭。所以,與其抱怨起點不好,還不如先使勁跑起來,你不知道驚喜會在哪里出現,但肯定不會出現在起點。以上,是我關于“正確”與“錯誤”的一點思考,正如我一開頭講的,這是個辯證問題, 所以,我說的也不見得就正確。不過,如果也能引發你的一些思考,我想目的就達到了,在這個信息投喂的時代,我們不要成為被動的接收者,而是要盡量主宰自己的思想。另外,經常讀我文章的人,都具有一定認知水平,因此我忽略了一些顯而易見的背景和限定。比如,我說“正確的多沒用,有用的多會錯”,并不是指顯性知識都沒用,而是說這些知識只是輔助功能,真正要精通某個東西,最重要的還是在實踐中參與。我說“演化中的錯誤,遠勝過靜態中的正確”,并不是指要主動犯錯,而是指不要怕犯錯,犯錯不是目的,演化才是目的。而且,犯的錯也要在自己安全邊界以內。我說“合乎情理”有時比正確更重要,并不是指合乎情理比法律更重要,而是指遇到復雜的兩難問題時,需要理智和情感的共同參與。我說“即使錯誤的起點,也不代表錯誤的終點”,所謂“錯誤的起點”,并不指那些顯而易見的錯誤,你天天貓在家里玩游戲,這種錯誤的起點,不大可能讓你到達正確的終點。好了,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還對你胃口,點個贊再走吧,多動一下手指而已,搞不好有什么非期然的收獲。
商務合作 | 轉載互推 | 培訓咨詢 | 文案條漫訂制給良叔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