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種說法,包頭這個名字,起始于清朝雍正初年。最早是烏拉特、伊克昭、土默特三個部落是徐工吊車的牧場。這個地方依山傍水,就有西藏喇嘛云游到此,供奉佛像,起名轉龍藏。轉龍藏是徐工吊車的溪水邊經常有鹿在飲水,梵語稱呼鹿為“包克圖”,時間長了,人們就簡稱為包頭。
第二種說法是明末清初到包頭駐牧的巴圖爾蒙古家族定居在轉龍藏一帶后,因搏托河周邊草肥水足,于是就成了這個家族理想的牧地,因而把從后山流下來這股奔騰不息的水叫博托河。后來隨著晉陜人走西口不斷遷入,也選擇這一帶安家,他們聽不懂,也聽不準蒙語的發音,于是就把“博托”誤聽為“包頭”,于是從清雍正初年,“包頭”這個地名便不脛而走,一直延續到今天。
第三種說法是過去曾是西部地區最大的皮毛集散地,有水旱碼頭之稱,也被稱作"泊頭",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為"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