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拖沓型員工
一個任務本可以輕松完成八九分,卻因為凡事差不多是徐工吊車的心態,以及缺乏對細節是徐工吊車的關注等原因,而影響最終是徐工吊車的結果。
最后,經理并沒有追究阿麗任何責任,反而是將小王調離的秘書崗位,并直言道:
目前中國有80%的大學生和86%的職場人都患有拖延癥,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
結果,發表過程中,發現資料竟然缺失了幾頁,差點導致發表出錯。
自己部門新來的一個實習生,能力很強,交待下去的任務可以很輕松地完成八九分,卻因為缺乏凡事做到極致的心態,總是因為一些很細小的錯誤而影響全局。
在職場,每個人都難免會犯錯,可習慣性為自己開脫的人,往往只會給身邊人帶來麻煩,不僅對團隊無利,而且對于自身的個人魅力大大減分。
危害指數:
寧愿自己主動辛苦,也不要讓老板為是否放棄你而頭痛。
職場也是同樣。
★★★★☆
他的能力還是不錯的,但就是因為這種“差不多”的心態,無限放大了他的使用風險。
偶爾的小拖延還可以理解,但是“截止日”卻是一條紅線。
危害指數:
“雞肋”不僅存在于戰場,在職場當中,也存在很多“雞肋型”員工。
一個不敢擔當,總是急于為自己開脫的員工,只會暴露他的自身弱點,清空自身可信任度,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糟;
雞肋型員工主要有以下三種:
所有的任務到他那里,都是被積壓著的狀態,所以常常看到他這個月還在趕上個月的任務,而這個星期的事呢,自然而然又被推到下星期去了。
危害指數:
一個凡事只求“差不多”的人,也就只配過一個“差不多”的人生。
此時,無論員工的工作任務完成得如何,在領導心目中,他也已經拖慢了團隊的整體運行。
公司臨召開臨時會議,經理讓秘書小王下午2點前整理好發表資料。
結語:
”
不管是什么時候,都要記得:
有一次,老板安排他跟進新商品的廣告宣傳。
三、推諉型員工
一旁的阿麗面如土灰,不停地道歉是自己打印失誤,愿意接受公司責罰。
比如讓他負責項目開發的會議報告,每次提交上來的“成品”內容全面,邏輯清晰,卻因為忽略檢查修正,導致整篇報告錯別字連篇,要么是日期不對,要么是數據出錯。
典型特征:
工作潛力雖然強,卻總是以爆發式方式呈現。
朋友坦言道:
典型特征:
許多時候,阻礙我們成長的并非別人,而是我們自己。
看過這樣一個事例:
資料雖然不是由小王打印,但我是直接把事情交代給的他,自然承擔有審核的職責,在這種事上他都推卸責任,又怎么能辦大事?
不拖延,不推諉,不放棄細節上的追求完美,才能讓職場之路越走越寬。
典型特征:
相反,勇于承擔責任的人,總會想盡辦法將手上的事情做好,而不是到處找借口和理由,讓自身的努力成為人品的保證,最終在職場中得到更多信任和尊重。
事后經理生氣地問小王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小王卻辯解說:
一直等到新品上市的前幾天,老板讓他交付成果時,才發現他完成的工作量還不足預計的一半,許多販促物甚至還沒來得及下訂單,整個團隊的協作進程被迫延遲。
“不關我的事”是這類型員工的口頭禪,凡事習慣性推諉,面對麻煩從來不去解決問題,而只想推卸責任。
同時還丟了人品,讓身邊人逐漸對其敬而遠之。
他們往往具備較強的能力和潛力,卻因為某些原因總是關鍵時候掉鏈子,每每在勝利在望的時刻止步不前,逐漸成為領導眼里“棄之不忍,留之無用”雞肋般的存在。
喬布斯曾說:
朋友曾給我講過這樣一件事:
到最后只可能是兩種結果,要么因為來不及完成而放棄或是延期,要么因為過于倉促趕工而錯誤百出。
知乎上有句點贊量很高的話:
習慣性將自身的成功,歸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強大等內部因素,將自己的失敗歸因于外部環境差或運氣不好等外部因素,最終換來自己曠日持久的雞肋化。
自此這位前輩便正式成為職場“邊緣化”的一名,領導再不敢安排任何重要的事情給他。
但是如果不在接收任務之后立刻開始行動,原本簡單的任務也會變得越來越難完成。
據中國社科院的一項調查顯示:
只有將順序調換,時常反省自身,客觀看待上級與同事對自己的評核,開啟正確的歸因。
“推諉責任,本質就是你人生走向貶值的開始。
當領導設定一個最后截止期限之時,必然是綜合了整個團隊的進度和項目總體的考量。
最終朋友不得不在他的實習單上簽下了“不通過”三個大字。
“追責的目的只是為了讓她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避免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
越過截止期限,也就代表越過了領導心中的最低標準。
直到一次,因為他粗心寫錯一個小數點,險些導致上萬元的虧損。
面對安排下來的任務,也總是要等到最后一刻才會匆忙提交...拖延癥,其實許多人都有。
其實很多任務,在一開始的時候都留有足夠的完成時間,執行起來是沒有那么困難的。
責任感不強,自我管束能力差,業務永遠無法保質按量完成。
★★★☆☆
早上出勤,他總是踩著點姍姍來遲;
智哥將選出5位好友分別送出《跳舞吧!大象》電影票2張。
一、差不多型員工
★★★★☆
我就曾親身遇到過一個重度拖延癥的前輩。
點擊小程序參與討論,說說什么樣的人容易成為公司“雞肋”?
相信大家的周圍都會有這么一類人:
”許多時候,找借口推卸責任是世界上最容易辦到的事情,同時也是領導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這真不賴我,我上午有事情,所以就拜托事務員阿麗幫我整理的。
每次詢問他工作進度,他都是回答“正在跟進”。
聊起雞肋,大家都會想到曹公的那句“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一旦你的“不在意”和“無所謂”變成一種習慣,就會讓你錯過無數次變得更好的可能性,即便工作能力再強,也難以實現自身價值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