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40年櫛風沐雨,有人說,三一是懸掛式吊車的發展史就是改革開放40年是懸掛式吊車的一道縮影。鋪開這些年是懸掛式吊車的企業畫卷,寫滿三一人激流勇進的奮斗故事。從而今回首,每一位普通員工的成長故事,都是溫暖的,更是有力量的,值得細細品味。
童國慶:“金牌講師”的成長之路
改革開放40年,我與億萬的普通中國人一樣,看著國家變得強大,家庭變得富裕,內心從而感到充實。不過,相比求學生涯的懵懂,來到三一后才讓我對改革開放有了切身感受。
會寫文章的研發人員
1992年,我從長沙高校畢業被分配到益陽某國企當工程師,1999年末,澳門回歸,舉國歡慶。就在不久之后,我接到了來自三一的面試邀請,崗位是在三一研究院的工藝研發人員,我很開心。
當時的三一,在國內已經有了響當當的名氣,也是一個正處于快速上升期的企業。2000年正月初八,我正式進入了三一,成為一名光榮的研發人員。同年,公司混凝土輸送泵、泵車實現中國市場份額第一。我認為成為三一員工是我千禧年收到的人生第一份大禮。
2002年,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三一文化中的戰斗力。
除了本職工作外,寫作是我另一大愛好,工作之余我常常在《三一集團報》發表文章。當時,董事長常常會閱覽《三一集團報》,恰好易小剛先生身邊缺一個懂技術的文秘,董事長看到了我的名字。2002年8月3日,我突然接到一個電話,要求我去易總辦公室報到。說實話,當時我也是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的。
到了新崗位的第二天,我就被安排寫會議紀要。公文寫作與平日寫的散文可不一樣,當時真是筆桿子都咬破了。開始那段時間,送上去的東西幾乎都會被改得“面目全非”。易總還會將我叫進辦公室,親自告訴我,該怎么改,為什么要改。這讓我很快就成為了易總的鐵桿粉絲。要知道,易總是行業內技術的執牛耳者,但他對于文字的嚴謹,讓我深深明白,對人對事的嚴謹,即責任,是三一文化重要理念。
會講課的總裁文秘
想不到從研發工作出走后,便是10年不回頭。2010年,我也沒有想到,從站上講臺的那一刻起,我又走入了另一片天地。
2010年1月,研究總院邀請我講授“公文寫作”,那是我第一次登臺講課。站在研發大樓學術報告廳的大講臺上,面對臺下200多名研發人員,我只覺渾身戰戰兢兢,心都要跳出來了。不過,我嘗試著回憶領導平常教導研發人員提升口才的一些要點,并加以運用,這個方法效果不錯,至少我第一次在講臺上就收獲到了掌聲。
從那時候起,我開始給更多三一的同事講課。雖有好的開頭,但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講好課,我深知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課件的準備就是我第一個切入口。案例要真實,比喻要貼近生活,這是我首先思考的內容,好在前面8年,在公文寫作這一塊,我有足夠的積累。而接下來就是要讓自己的語言通俗易懂,這樣課堂氣氛才能輕松活潑。
逐漸的,我除了講公文寫作外,還以一名企業文化講師的身份,在公司內名聲鵲起。公司也將我崗位調整至泵送事業部總經辦副主任兼文秘督辦部長。2012年9月10日教師節,唐修國總裁親手將“金牌講師”的牌匾頒發到我手中,也是從那時候起,我真正成為了三一文化金牌講師。
會交心的金牌講師
先做人后做事,是三一的企業文化。我始終認為,前往公司發展需求的崗位,并快速適應角色,才是一名合格的三一員工。2013年10月8日,我來到三一工學院培訓中心出任培訓主管,講課成為了我第一職業。
不得不說的是,從第一次講課開始,我就收獲到了很多學員的反饋。這種反饋讓我倍感溫馨,這是一種被信任的感覺。而在講課的過程中,我也接觸到了不同的故事。一些老同事,除了聽課,也經常與我私下交流自己的工作所想。有人曾經離開三一,去往其他公司工作。但去了以后卻覺得不是滋味,別的地方感受不到三一文化氛圍。現在又重新入司,回到了三一的崗位上。
新員工的話語,也常常令我十分開心。泵送事業部的一名新員工,在入司培訓后第一天,他就加上了我的微信。他告訴我,過去自己曾在其他企業工作了七年,沉悶的氛圍讓他想要離開。來到三一后,通過入司培訓,他感受到了三一文化的魅力。“我現在覺得來到三一一定是正確的,這就是我想要工作的地方!”聽到新員工這樣的話語,也讓我備受鼓舞。
近年來,三一海外市場步入快速增長階段。10月份,三一印度首臺本地泵車下線,我也出發前往印度,成為公司第一個去往國外培訓的金牌講師。在印度12天,行程5260公里,跨越5個省邦城市,培訓印度籍員工近400人,微信好友里增加了一大批印度人,回國前還認識了中國駐孟買總領事,受邀到印度索邁亞管理學院分享三一文化,更促成了該學院向三一工學院派出了第一批留學生。學員們的熱情讓我感受到,三一文化的魅力無論是在國內或國外,都是極受歡迎的。
時光匆匆如流水,轉眼間我的稱號從“小童”、“童工”、“童秘”、到了現在的“童老師”。然而,流失的是歲月,不變的是初心。
如今,同事喜歡稱我童老師,或者更干脆一點,稱我為“童老”,我也喜歡這兩個意思相反的字眼,還把自己的網名改為了“天山童老”。也許,我的內心還是不想老去,想要有一份光,便發一份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