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1月27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電5號機組正式并網發電。伴隨著華龍成長是小吊車的2000多個日夜,凝聚著中核集團一線青年是小吊車的付出、汗水、歡笑、淚水,這其中有無數青年是小吊車的故事。
我與華龍的2000個日夜
一名福清核電土建工程師的獨白
福清核電 曹鐘引
剛開始,有幸參與到華龍首堆的建設,我內心充滿了榮耀,總感覺站在偌大的工地上就如同一位橫刀立馬、揮斥方遒的將軍,威風極了;
后來,當我奮不顧身的殺入華龍建設的主戰場后,我才感覺到每向前一步仿佛都用盡了全力,沒有一刻可以卸甲整頓,枕戈待旦的日夜讓我疲憊到了極限;
現在,華龍已成,當一切平靜下來,到了見“龍”卸甲的時候,回首望去,這2000個日夜,那些刀光劍影、那些鐵馬冰河總是浮現,換回的是淺淺一笑和內心無比的自豪”。
我是一名土建工程師,因為專業的緣故有幸成為最早投入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建設主戰場的一批人。土建專業是華龍建設的“先鋒隊”,承擔為后面安裝、調試和生產開山鋪路的任務,它需要跑的足夠快,需要跑的足夠穩,還需要交給后來的隊伍一個安全高質量的戰場。
2015年,彼時,我還是一位未滿30的大齡男青年,還是一個未經磨練的核電新手;2020年,如今,5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我已成為了兩個孩子的父親,儼然跨入了中年的行列,也成為了一個核電“老人”。有時候我在想,這2000多個日夜,它絕不僅僅只是一個時間跨度,而是一段用故事、成長點綴起來的交織著艱難、掙扎、喜悅、堅持的空間,在這空間里我們經歷著、成長著、感悟著。
依稀記得2015年9月19日,晚上十點,二十分鐘前福清核電5號機組十字筏基完成了最后一次混凝土澆筑,經歷了半年時間的十字筏基施工終于圓滿的完成了任務。夜已深,回到空無一人的辦公室,任務完成后的興奮掩蓋住了一天旁站的渾身酸痛,我坐在電腦前用記日記的方式寫下了《華龍一號的筑基之路》。和華龍一號的這些年我逐漸喜歡上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整天的嘶吼、喧囂,一整天的高速運轉,在深夜逐漸慢了下來、安靜了下來。這個時候再來回味,內心總是異常的平靜和享受,這個時候我明白我在意的無非就是忙碌一天后,萬籟俱靜后的片刻安靜。
2016年10月,趁著國慶節期間,我回老家接回來老婆孩子,孩子滿月不久就因為我第一次帶隊攻堅無暇照顧家人而送回老家,分離4個月,再見已是百感交集。在這之前的4個月,我第一次作為專項組執行組長開展了華龍一號土建施工過程中的第一次專項攻堅,在安全殼的設備閘門上,將前期主線上落下的一個月工期靠著沒日沒夜的攻堅和不斷地技術優化硬生生的給追回來了。
如今回顧走過的這五年,我已經不記得多少次帶領專項組開展攻堅,在一次次困難中經歷躊躇滿志、懷疑、停滯、艱難前行到最后成功,這種經歷仿佛是復制黏貼一樣的準確,反復在華龍一號建設中出現。不記得有多少個凌晨站在安全殼上聽著混凝土攪拌車在安靜的夜里聒噪的鳴叫著,看著工人們在寒夜里裹著塑料布抵御刺骨的海風,在一年四季中欣賞著不同時間的潮漲潮落,遙望不同云朵背后的星空,欣賞不同位置升起的初陽。伴隨著安全殼從-8m到72m,看著一個個廠房次第建成,而作為一個土建工程師,也在土建、安裝、調試和生產輪番接力突破的過程中經歷著身份和角色的不斷變化。
看著土建的從高峰期的主角逐漸轉變成安裝和調試的配角,感覺慢慢的已然退出這方舞臺??删驮趧倓傔^去的這一年,作為一名土建工程師,還需要再次縱身上馬,揮舞著未老寶刀,戰斗完土建工程的最后一場戰役——廠房移交與消缺。長達半年多的時間,完成70余個子項和構筑物的移交和近7000條尾項的消缺,為華龍一號首堆工程的裝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應該是作為機組建設中土建工程師的最后一戰,慶幸自己依然可以橫刀立馬,總是感嘆已經退出戰場自己此刻才明白,原來自己從未離開過。
鑄大國重器
中國核動力青年一筆一劃書寫青春夢想
他們是筑牢國家安全基石的無聲力量,他們是推廣綠色能源的能工巧匠,打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成為一帶一路對接世界的國家名片;他們是開拓未來核能技術的領跑者,潛心鉆研空間、深海核動力,履行科技強國的使命擔當。
今天,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并網發電。今天的成功,離不開中國核動力青年努力,他們還曾獲得第二十二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他們肩負使命,鑄就國家品牌,踐行時代使命,實現建設強大中國、美麗中國、創新中國的鏗鏘誓言。
我們站在前輩們的肩膀上,沒啥可怕的
余平剛來福清時,他的寶寶才兩歲,剛過了蹣跚學步的年紀,轉眼間,四年快過去了,寶寶已經快上小學了。這些年,除了2016年的春節,余平幾乎再沒有回過家。
余平家在四川成都,5號機組建設之前,他一直在中核集團核動力院做著華龍一號關鍵設備的研究和設計工作,對其“心臟”設計了如指掌。福清核電5、6號機組獲批建設后,核動力院作為華龍一號主回路和關鍵主設備的設計和研發機構,必須有人在現場為建設提供技術支持。至于派誰去,院里和他雙方都有著默契。
“做了這么多年研究,我就想看到自己的設計圖變成實物的樣子,到現場,也能檢驗我的生平所學。”余平說,核工業的發展需要漫長的時間積淀,許多老一輩的專家直到去世也沒能看到華龍一號的落成,相比之下,“我能去現場看到它建成,已經很幸運了。”
上世紀70年代,我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建設成功。隨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就提出,“二機部(中核集團前身)不能光是爆炸部,還是要搞原子能發電?!弊畛踔袊穗娙嗽凇耙M”的夾縫中,自主創新、苦苦掙扎,歷經艱難。年輕一代們大多聽過“引進”時的故事,比如外國廠商要求捆綁銷售核電站的某些部件、核設備出口時要經過外國廠商同意等等。
“還有要談判費的呢!”核動力院設計所儀控工程中心副主任馬權就親身經歷過。2016年之前,我國核電廠的DCS控制系統(集散控制系統)還是買的國外的,這相當于核電廠的中樞神經系統掌握在別人手上,如何使用都得聽外國專家的,“他們不會告訴你底層代碼、電路設計、驅動程序……碰上設備維修,就得請他們幫忙,光維修費就得一大筆。”
這個2005年大學畢業就進了核動力院的年輕人,骨子里有著那種屬于核動力院人的驕傲,尤其這件“丟人”的事還涉及到他的專業領域。
2013年開始,在院里的支持下,馬權就拉著相關專業的四五個人組了個團隊,著手開發自主的DCS系統,這套后來被命名為“龍鱗系統”的DCS系統前后開發歷時5年,其中核心技術指標誤碼率達到了10的負11次方,比國際標準的誤碼率,小數點還向左移動了一位。
“龍鱗系統”開發的難處,馬權基本沒提,從項目一開始,他就對項目的成功充滿信心,“因為院里有各方面大量的積累,我們站在前輩們的肩膀上,沒啥可怕的。”
馬權記得,研發“龍鱗系統”的時候,他和團隊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做試驗,場內做完去場外,發現問題了再回來改進、驗證,“光場外試驗,我們就做了近一年的時間”。他說,對場外試驗印象深刻,是因為場外環境十分惡劣。
試驗時,系統運行有自己的溫度要求,馬權他們又得一直穿著防靜電的工作服,夏天室外溫度高,又悶又熱,連續十幾個小時的試驗,“別提多難受,那汗粘著衣服,就覺得癢”。好不容易熬過了酷夏,寒冬又來了。每次做試驗都得12個小時以上,到了夜里,溫度更低,為了便于操作,大家伙做試驗也不能穿得太厚,只能凍著。
“團隊里每個成員幾乎都在試驗時感冒過,大家也不說請假休息,就吃藥在現場待著。因為人手不足,少了一個人,意味著其他人就得在現場多盯幾個小時,大家都不想給對方添麻煩?!瘪R權說。
青年人的一個共同目標是無怨無悔地工作
如果給華龍一號壓力最大的技術攻關排個序,LBB(破前漏)泄漏監測系統的研發一定在前面。用核動力院人的話,“這真是趕著工期進行的”。
2011年2月28日,華龍一號的前身——CP1000機型開始進行安全審查,順利結束。然而,3月11日,受日本福島核事故影響,我國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包括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同時,全面審查在建核電站,切實排查安全隱患,確保絕對安全。
“想起來都心酸,華龍一號真是好事多磨?!眲⒉恼f,“就好像婚禮上迎親的隊伍已經出去了,突然這婚不結了。對一些技術人員來說打擊很大,畢竟從1997年開始,十余年的辛苦工作,戛然而止。但是喝悶酒也解決不了問題,大家就相互打氣,相互鼓勵,對標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和最嚴格的標準,改進我們的華龍一號。”
在這背景下,LBB泄漏監測系統的研發就上馬了,目的是給核電安全運行加一層保險,當一回路主管道和波動管早期發生冷卻劑微小泄漏的時候,系統能及時發現,以便核電站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避免反應堆發生失水事故,有效避免反應堆一回路系統放射性介質外漏造成核輻射影響,避免核電站發生核安全事故。
何攀是LBB泄漏監測系統研制課題的負責人,2015年開始攻關的時候,他整宿整宿睡不著,因為同期華龍一號首堆已經開始建設,要是因為他的進展不利導致首堆的工期延誤,他心里過意不去。
因此,2015年5月至12月,短短8個月,何攀團隊完成了15個試驗件、60多個工況的試驗,針對不同場景、不同環境,收集了大量數據,直至產品符合各項標準?!爱敃r就覺得特別感動,一群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無怨無悔地工作。”何攀說,每次試驗,大家都得在現場待6~8個小時,而且整個工作環境是在高溫高壓下的,冬天還好,夏天時,站在管道旁,幾分鐘,衣服就能濕透。
“大家都知道時間緊,任務重,經常整宿守在儀器旁,實在太困了,就打個盹,然后接著干?!昂闻收f,他覺得團隊里的每一個成員都很可愛。說這話的時候,他也沒想自己也是這個團隊的一員,后來想起,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華龍一號已經走過了最艱難的路
5號機組畢竟是首堆,即使此前做了充足準備,現場施工安裝的時候,仍是問題不斷。這幾年,大大小小的問題,余平處理了很多。小到某個螺絲釘的卡涉,大到蒸汽發生器的積水、銹蝕——就是在一個高達23米、重達350噸的不規則容器中尋找積水、銹蝕點,然后找出原因。
他回憶,其中最驚險的大概要屬堆腔盛水試驗了。2018年9月,工期進展到了堆腔盛水試驗這一步,往核電站的堆腔注滿水,靜置15天,然后檢查其密封性。試驗的成敗直接關系到核電站的安全性。結果試驗一開始就不順利,水注入,就漏了。余平他們又開始了極其復雜的排查、設計工作,直到當年9月30日,才拿出一份詳細的方案,到現場一實施,結果還是不行。
“當時真的很著急,馬上就是十一放假了,這個試驗又有重大風險,假期不能進行。這要是一耽擱……不,根本耽擱不起。”余平清楚地記得,當天大家就在現場不斷調試,一直到10月1日凌晨三時多,問題才解決。說起這事,余平長長噓了口氣,他說。
余平在福清已經住了52個月了,妻子已經辭去了成都的工作,帶著寶寶陪著他。如果一切順利,余平想等后年6號機組并網發電,他們就可以回家了。“寶寶明年就要上小學了,到時候只能她們先回去了,挺不舍的?!彼f。
等福清核電5、6號機組全部建設完,余平還想再跟幾個核電現場,他覺得機會很難得,只有在施工一線,才能驗證自己設計的種種想法的合理性;馬權、何攀還是在各自的領域里深耕,他們準備多申請幾個項目、課題,為提高我國核電的自主性再助把力……中核集團和院里給了年輕人這樣的舞臺,讓他們發揮各自所長?!肮テ坪穗姷摹ú弊印h節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實現每一塊‘龍骨’的完全自主化也需要,錚錚‘龍骨’需要年輕人?!?/span>
我與華龍共成長
中核工程福清項目部 徐秋
在時間的河流里,總有那么一些記憶隨著時間而逝去,卻也有一些記憶如同一顆種子落在泥土里,深深扎根。驀然回首在華龍一號核電建設工作的5年多,它不僅是美麗的,更是絢麗的。這一段與青春有關的日子,留下了我太多青春的印記——
適逢暑假,懷揣著家人的關愛,我義無反顧地提起行囊,一路南行,走進中核工程,開始了我的工作學習。輕翻時間的頁碼,混著華龍一號施工現場獨有的汗水味,悠然沉醉——
六七八月份的盛夏,驕陽似火,地面被曬得滾燙滾燙,樹木被曬得脫了一層皮,云彩也被太陽曬得燒化了。初次走進華龍現場,我已氣喘吁吁,汗流浹背。不得不感嘆,在這露天又狹窄的平臺上工作,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現場一線人員頭頂著烈日的炙烤,汗水在他們的安全帽里肆意流淌,浸濕了頭發、浸透了工作服、沉重的安全鞋似乎也被水淹了。他們不僅要在-6.7m至+28m層之間上上下下,還要在島里面進行各種施工工作。無論是受限空間還是密閉式空間或者是高處作業,這支年輕的隊伍任汗水縱流、烈日炙烤,他們依然堅守自己的工作崗位,無所畏懼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施工現場沒有風聲,沒有責罵聲,沒有怨言聲,只有“叮當叮當的”的干活聲。
要知道,華龍一號世界首堆沒有任何可借鑒的經驗,沒有任何可供參考的堆型,現場經歷邊施工邊變更邊設計,五年來,華龍一號經歷了施工管理復雜多變等重重困難。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2020年也是國之重器華龍首堆的決勝之年,福清核電5號機組裝料備戰期間,物項消缺、到貨工作壓力巨大,設備缺件、損壞頻發,急需廠家服務。為避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進而對裝料節點造成影響,科室全體人員快速響應、加班加點、積極協調,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很多次從現場回辦公室,坐在充滿了濃濃汗水味的大巴車里,那種味道也許在以前會讓我很抗拒,可是如今我卻那么地淡定,因為在這種味道里我聞到了辛勞,它是那樣的親卻而又質樸。正是這數不盡的汗水才如期完成了一項又一項的任務,一個又一個的節點。正是這一份份力量的凝聚才有了一道道汗水的匯聚,汗水的氣味是濃烈的,可汗水背后的辛勞是可歌可泣的。同樣是酸味,一份是汗酸,一份是心酸……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組于2015年5月開工建設,并于2020年10月21日首次達到臨界狀態。11月20日汽輪機發電機首次核蒸汽沖轉一次成功,順利達到汽輪機發電機額定轉速1500rpm并成功定速,這是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建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為后續并網發電以及商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一個個節點的順利實現,是福清項目部中核工程人用無數個日夜的奮斗與堅守,勤勞與付出的成果。
從籃球少年到核建鐵軍
給華龍助攻,為夢想投籃
歷時5年建設,福清核電5號機組終于迎來了并網。五年來,我與所有參建者一樣,離開家鄉,在這座傾注了所有心血的核島上歷經寒暑,終鑄輝煌。在這里我遇到了交心的戰友兄弟,也從一個毛頭小子完成了自己的終身大事。看著眼前一座座核島靜靜矗立,我由衷感謝父母愛人的理解與支持,這份榮譽和自豪我們一起分享!“華龍一號”承載著所有新一代核工業人的夢想,請您繼續日新月異的奔跑,我們永遠在路上。
中核二三福清項目部電氣隊調試班 黃杰
魏秦周一個漂亮的秒傳,順利找到了埋伏在三分線外的黃杰,干脆利落,黃杰投出了一個精準的空心三分球,全場爆發熱烈的歡呼。
“班長好樣的!”
“都從‘小黃’干到‘老黃’了,提起籃球,他的眼睛還是發亮?!?/span>
黃杰所帶領的電氣隊調試班,無論是任務量還是作業面都遠大于其他班組,只要有空,他總會組織班組打一場酣暢淋漓的籃球賽鼓舞士氣,用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戰福清核電5號機組“冷試”節點前最后的沖刺。
“永遠把現場當作賽場,只要我沖在最前,大家都會一起使勁兒。”
從福清核電1號機組到6號機組,從籃球少年到核建“鐵軍”,十一年的打磨錘煉,讓黃杰始終以奮斗者的高昂姿態書寫“華龍一號”新的建設篇章。
面對福清核電5號機組六百多臺動設備單體試運轉工作,如果說事無巨細是黃杰給自己立下的“規矩”,那么繞著十幾臺大型重要設備嚴謹細致的排查就是黃杰給自己每日定下的“指標”。無論是核島壓力容器回路聯合沖洗(“NCC進水”)邊界內重要設備所涉及到的電儀設備問題,還是在線監測儀表安裝和投用情況的最新狀態,他均能了如指掌。
“完美的細節是靠仔細檢查實現的。”
作為核島安裝階段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福清核電5號機組“NCC進水”節點前夕,黃杰在5RCV系統上充泵1、2號泵負載試車前檢查時發現泵體自帶增速箱上的四塊轉速箱測震儀表無法顯示,在仔細確認了通道試驗和外部供電電源沒有問題的情況下還是無法得到解決。
“您好,我是福清核電現場中核二三的調試人員,貴廠的一塊測震儀表在我們施工現場不能正常使用......”
黃杰隨即聯系儀表廠家售后人員,詳細描述了檢查出的問題,并將拆開的儀表拍照發給廠家工程師,兩人結合儀表工作說明書再次分析確認后發現,原來,在這四塊儀表的供電模塊121/122BM內部各缺少兩個電源跨接線,經廠家確認為出廠時遺漏。
“不能影響試車,我們自己解決!”
在不違背現場施工安全和質量要求的前提下,黃杰當機立斷表示自己制做跨接線,他拿出隨身攜帶的工具包,將里面裝著的臨時電纜放在手中整理,習慣的默念著“伺候不好這個‘電老虎’,它會咬人,反之,它會好好表演”,經過小心翼翼的壓接,五分鐘后黃杰拿著做好的兩根跨接線利索的接了上去,檢查無誤后他比了個“OK”的手勢,并示意上游開關送電,這時,模塊電源指示亮了起來,儀表正常運行。
“非常順利,我們繼續!”
此時,時間已過去了兩個小時。黃杰迅速整理思緒,重新掌握工作節奏,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下一個環節......作為一個“意外”插曲,黃杰帶領他的團隊用兩個小時內解決制約5RCV試車的儀表檢測問題體現出的高執行力,成功保障了5RCV001/002PO上充泵負載試車工作的正常進行,確保了“NCC進水”節點的順利實現,為后續福清核電5號機組實現“冷試”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作為一名“老核電”,黃杰已經在福清核電看了整整十一年初升的太陽。而每當日暮,他踩著腳下石子,仿佛又在回憶著是什么驅使那個酷愛籃球的少年在成為核電建設者后,這一堅持,就是整整十一年。
“都是平凡人,怎么會不想家,心里裝著事就去打球。但是能夠參與這么重大的工程,自豪和喜悅更多?!?/span>
這可比一場籃球比賽的時間長多了,長的就像一個專屬于自己人生的比賽。黃杰想,哪怕是人生的賽場也有“計時器”,找到一個值得全心全意投入的夢想,才能為青春來一個火熱的“灌籃”,而這個夢想,就叫做“華龍”。
責編:劉洋
審校:段新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