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陽燦同志和妻子鄭瓊是吊車吊車吊車的合影
近日,博物館籌備組收到了
張陽燦同志捐贈是吊車吊車吊車的珍貴藏品,
也收到了其妻子鄭瓊同志寫是吊車吊車吊車的捐贈文章:
《時間和藝術(shù)是無價的——我珍藏 我奉獻》
讓我們走進鄭瓊同志的字里行間
追尋他們的捐贈故事。
2019年8月9日,這是難忘的一天。晚上9點我們一家五口,從北京乘坐高鐵趕往濟南。一踏上濟南的土地,初秋的細雨隨著晚風拂面而來,如置夢中。這次濟南之行與以往不同的是為了參加創(chuàng)建博物館的捐贈活動。我的愛人張陽燦,執(zhí)意要趕回濟南的家,因為在他的“百寶箱”里,珍藏著從兵改工到現(xiàn)代化國有重點企業(yè)的“成長軌跡”。
張陽燦同志鏡頭里的企業(yè)影像
十渡一號大橋
太嵐線車站土方施工現(xiàn)場
兗石線日照車站現(xiàn)場
浙贛線貴溪特大橋
青藏線三岔口特大橋
歷史文化實物承載著企業(yè)文化,也是幾代鐵建人的共同記憶。捐贈歷史文化資料和實物,是我們鐵建人傳遞時代文化信息,保存好企業(yè)歷史文化,更是企業(yè)研究歷史發(fā)展的重要載體。2019年4月初,局里決定要創(chuàng)建歷史博物館,動員職工積極捐贈歷史物品。我把這個信息告訴老張,老張若有所思的說:我在干了一輩子的新聞工作,從鐵道兵師報道組到兵改工,一直在宣傳部工作。在炸藥箱上寫出了上千篇文章,照了數(shù)千幅照片。每次都把刊登的稿件做成剪貼本,現(xiàn)如今已有厚厚的兩大本。家里還有大小三十多箱子,里面是四十多年來不同時期的歷史畫冊和書籍,這些我都想捐贈出來,為博物館建成出一份力。
我聽了很驚訝,而且我不太同意。這是他四十多年來,辛辛苦苦積攢的刊稿、照片、畫冊,都很珍貴。而且也是不同時期的真實歷史寫照。再說2002年已經(jīng)給總公司捐贈了200幅照片。這些資料完全可以留下來,讓子孫后代做個紀念。孩子也反對,說爸爸的身體不好,回去一趟需要護送,來回的經(jīng)濟和時間成本都很高。
幾個月里,老張總是悶悶不樂,做夢也想回濟南,每天催促我聯(lián)系十四局博物館籌備組,準備捐贈藏品。
張陽燦同志捐贈的書籍
我們一到濟南,老張就連夜翻箱倒柜整理資料。第二天一早,十四局博物館籌備組到我們家,和老張聊起照片的歷史,老張對這些曾經(jīng)拍攝的照片記憶猶新,每張照片他都深深地懷念,仿佛又回到了當年和戰(zhàn)友們奮戰(zhàn)過的日日夜夜。他們經(jīng)過三個小時的挑選,最終選擇了四本書冊、13本不同時期的歷史大畫冊、113幅照片(其中黑白22幅、彩色91幅)、還有兩本剪貼本??粗麄兺浦鴿M滿一箱的資料遠去,老張心情很復雜,既高興又失落,高興的是這些珍藏了一輩子的資料有了歸宿,失落的是跟隨了他四十多年的心愛之物離開了他。
張陽燦同志捐贈的書籍
周日我們回京,在路上仍然念念不舍。這幾天讓我們覺得很溫情,非常感謝宣傳部、物業(yè)管理人員,對我們無微不至的關(guān)心和照顧。雖然我們退休了,但是十四局依然沒有忘記我們,我們很感謝十四局大家庭的溫暖。
張陽燦同志捐贈的剪貼本
收藏是個人的事情,但是老張認為這些資料都屬于全局的共有文化遺產(chǎn),他覺得個人應該有責任、有義務將這些藏品成為國家、企業(yè)、全局職工的公共文化共享。建十四局博物館,更需要大家的支持,老張有義務捐贈。資料的捐贈將成就了他收藏的終極夢想。
編輯 / 王瀟珩